向玲瓏:12 小時的儺戲之旅,我在儀式里觸摸 “人神共娛” 的靈魂
在德江的 8 天調(diào)研中,有一段經(jīng)歷像一顆種子,落在了我心里 —— 那就是在穩(wěn)坪鎮(zhèn)鐵坑村,持續(xù) 12 小時的儺戲沉浸式體驗。從清晨 6 點的 “請神” 儀式,到深夜的 “送神” 環(huán)節(jié),我穿著厚重的戲服、戴著受限視線的面具,跟著藝人一起念咒語、跳儺舞、給村民送福。這段經(jīng)歷,讓我跳出了 “旁觀者” 的視角,真正走進了儺戲的精神世界,觸摸到了 “人神共娛” 的靈魂,也讀懂了非遺作為 “活態(tài)文化” 的真正意義。
體驗的前一天晚上,安永柏師傅特意找我談話:“明天你要扮演‘土地神’,戴上面具,你就不是向玲瓏了,是‘神’的化身,要心懷敬畏,不能馬虎。” 他的語氣很嚴肅,我心里既緊張又期待,反復確認第二天要穿的戲服和要做的動作,生怕出錯。
第二天清晨 5 點半,我就起床了。在藝人楊師傅的幫助下,我開始 “扮相”:先穿上白色的內(nèi)襯,再套上紅色的戲服 —— 戲服比我想象中重得多,布料厚實,領(lǐng)口和袖口繡著金色的云紋,穿在身上像披了一層鎧甲,肩頸很快就有了壓迫感。接著是戴面具:“土地神” 面具是木質(zhì)的,漆成了棕紅色,眉眼溫和,嘴角上揚,額頭刻著 “福” 字。楊師傅幫我把面具固定在頭上,用紅布帶系緊,瞬間,我的視線就被限制在了面具眼部的兩個小孔里,只能看到前方一米左右的范圍,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別怕,跟著我走,熟悉一下就好了。” 楊師傅牽著我的手,帶我在院子里走了幾圈,我才慢慢適應。
6 點整,“請神” 儀式在村頭的老槐樹下開始了。安師傅作為 “掌壇師”,手里拿著師刀和令牌,嘴里念著方言咒語:“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廣修億劫,證吾神通……” 聲音低沉而有穿透力,在清晨的山間回蕩。我們幾個扮演 “神靈” 的人,跟著安師傅的節(jié)奏,雙手合十,彎腰鞠躬,圍著老槐樹順時針走了三圈。地上擺著供品:水果、糕點、酒,香火在供桌前燃燒,冒出的青煙帶著淡淡的香味,飄向天空。村民們站在一旁,神情虔誠,有的雙手合十,有的跟著默念。那一刻,我雖然聽不懂咒語的具體內(nèi)容,但看著村民們的眼神,聽著師刀碰撞的清脆聲響,心里莫名生出一種莊嚴感 —— 那不是 “迷信”,是村民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祈求。
“請神” 儀式結(jié)束后,我們開始在村里 “巡游”。楊師傅吹著嗩吶,我跟著隊伍走著簡單的儺舞步法 —— 左腳邁一步,右腳跟一步,身子隨著鑼鼓點輕輕晃動。村民們紛紛打開家門,拿出糖果和茶水遞給我們,孩子們跟在隊伍后面跑鬧,有的還伸手摸我的面具:“土地爺爺,你要保佑我們哦!” 我按照楊師傅教的,輕輕點頭,心里暖暖的。有位老奶奶拉著我的手,給了我一個紅雞蛋:“孩子,戴面具累了吧?吃個雞蛋補補。” 雞蛋的溫度透過手套傳到我手上,我突然覺得,這不是一場 “體驗”,而是一場真實的 “參與”—— 我成了他們中的一員,成了這場儀式的一部分。
中午 12 點,“祈福” 表演在村廣場舉行。我被安排給村民 “送福”:手里拿著紅色的綢帶,走到村民面前,把綢帶系在他們的手腕上,說一句 “土地神保佑你,平安健康”。剛開始我還很緊張,怕說錯話,可當我看到第一位村民 —— 張大爺,他笑著伸出手,說 “謝謝土地神” 時,我突然就放松了。我把綢帶系在他手腕上,認真地說:“張大爺,祝您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張大爺笑得眼睛都瞇了:“好,好,借你吉言!” 那天中午,我給幾十位村民送了福,手腕酸了,嗓子也啞了,但心里卻滿是成就感 —— 我用這種特別的方式,給他們帶去了祝福,也感受到了他們的信任與熱情。
下午 3 點,我們教村里的孩子們學跳儺舞。孩子們學得特別認真,雖然動作笨拙,但眼神里滿是好奇。有個叫小雨的小女孩,總是跟不上節(jié)奏,急得快哭了。我蹲下來,握著她的手,一步一步教她:“別急,我們慢慢跳,跟著鑼鼓點就好。” 練了十幾遍后,小雨終于學會了,開心地跳給我看:“姐姐,你看我跳得對不對?” 我笑著點頭:“對,跳得特別好!” 看著孩子們的笑臉,我突然明白,儺文化的傳承就是這樣 —— 一代又一代,在耳濡目染中傳遞,在歡聲笑語中延續(xù)。
晚上 8 點,“送神” 儀式開始了。燭火在夜色中搖曳,鑼鼓聲變得舒緩,安師傅的咒語也比清晨時溫柔了許多:“今日祈福已畢,恭送神靈歸位;愿神靈保佑,鐵坑村歲歲平安,年年豐收……” 我們跟著安師傅鞠躬,慢慢退出儀式場地。卸下戲服和面具時,我發(fā)現(xiàn)臉頰上已經(jīng)留下了面具的壓痕,肩頸也酸得抬不起來,但心里卻格外平靜。楊師傅坐在我旁邊,給我遞了一杯熱茶:“今天累壞了吧?第一次體驗,能做到這樣已經(jīng)很好了。” 他告訴我,他學儺戲時,第一次參加 “送神” 儀式,緊張得忘了動作,被師傅罵了一頓:“儺戲的儀式,講究的是‘心誠’,只要你心里裝著敬畏,裝著對村民的祝福,就不會出錯。”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子里全是白天的場景:清晨的香火味、村民的笑臉、孩子們的笑聲、安師傅的咒語…… 我突然懂了 “人神共娛” 的含義 —— 儺戲不是 “神” 對 “人” 的施舍,也不是 “人” 對 “神” 的討好,而是 “人” 與 “神” 的平等對話,是大家一起祈求平安、分享喜悅的儀式。它是鐵坑村村民的精神寄托,是他們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自然與生活的紐帶。
這次沉浸式體驗,讓我對非遺有了全新的認知:非遺不是博物館里冰冷的文物,不是文獻里抽象的文字,而是有溫度、有情感、能互動的 “活態(tài)文化”。它需要我們?nèi)ンw驗、去感受、去參與,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精神內(nèi)核;氐綄W校后,我寫了一篇長長的體驗日記,配上調(diào)研時拍的照片,發(fā)在了學校的公眾號上,很多同學留言說 “想去德江體驗儺戲”“原來儺文化這么有魅力”。未來,我想組織更多同學去德江,參與這樣的沉浸式體驗,讓更多人走進儺文化,觸摸它的溫度,感受它的靈魂。我相信,只有當更多人真正 “走進” 非遺,而非僅僅 “觀看” 非遺時,這份古老的文化才能真正 “活” 在當下,傳承下去。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