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陽光明媚,南京市江蘇科技館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一支由安徽工業(yè)大學機械學院15名優(yōu)秀學子組成的志愿團隊——“機情筑夢實踐團”,帶著滿腔的熱情與專業(yè)的知識,在這里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活動,為前來參觀的市民朋友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科技盛宴。

上午時分,當第一縷晨光灑向科技館的大門時,“機情筑夢實踐團”的成員們早已精神抖擻地抵達現(xiàn)場。他們身著統(tǒng)一的隊服,胸前佩戴著醒目的;蘸蛨F隊標識,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準備工作中。從布置展覽區(qū)域到調試設備儀器,每一個細節(jié)都凝聚著他們的用心與專注。他們深知,這次活動不僅是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更是傳播科學知識、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契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觀眾涌入科技館。面對熙熙攘攘的人群,實踐團的成員們沒有絲毫慌亂,而是迅速進入角色,各司其職。在展覽區(qū),他們化身為耐心細致的講解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觀眾介紹各種機械設備的原理和應用。無論是復雜的工業(yè)機器人還是精巧的手工藝模型,都在他們的生動解說下變得鮮活起來。孩子們瞪大了好奇的眼睛,不時發(fā)出驚嘆聲;家長們也聽得津津有味,紛紛點頭稱贊。一位帶著孩子來參觀的父親感慨地說:“這樣的活動太好了!讓孩子近距離接觸到這么多先進的科技產品,還能學到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此外,實踐團還設置了“機械臂抓取挑戰(zhàn)”“3D打印工作坊”等多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活動項目。這些項目既具有趣味性又兼具教育意義,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觀眾積極參與。在現(xiàn)場,我們可以看到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戴著老花鏡認真研究機械結構,也能看到稚氣未脫的孩子全神貫注地操作著電子設備。大家沉浸在科技的世界里,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值得一提的是,實踐團的成員們不僅僅是技術的傳授者,更是文化的使者。他們在活動中融入了許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將傳統(tǒng)榫卯結構與現(xiàn)代機械制造相結合進行展示,讓觀眾感受到古今智慧的碰撞與融合。這種跨學科、跨文化的展示方式不僅豐富了活動的內涵,也讓觀眾對中華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悟。
在忙碌而充實的一天即將結束時,實踐團的成員們并沒有立刻收拾行李離開。相反,他們圍坐在一起,認真地總結當天的經驗教訓,討論如何改進和完善后續(xù)的活動方案。他們的臉上雖然寫滿了疲憊,但更多的是收獲的喜悅和對未來的憧憬。一位團隊成員表示:“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不僅鍛煉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幫助他人、服務社會。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
此次“機情筑夢實踐團”在南京市江蘇科技館的社會實踐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它不僅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個了解科學技術、感受創(chuàng)新魅力的平臺,也展現(xiàn)了安徽工業(yè)大學機械學院學子的良好風貌和社會責任感。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會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加入到社會實踐的隊伍中來,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書寫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