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羅霄山脈深處的蒼翠層林浸染著歷史的光澤。2025年7月,華中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踏上井岡山這片革命圣地,在壩上村的斑駁老墻前聆聽李筱甫同志捐馬贈糧的往事,于荊竹山雷打石畔重走紅軍紀律誕生之路。當青年學子觸摸彈孔累累的殘墻、編織粗糙卻堅韌的草鞋時,深刻體悟到的是跨越時空的精神坐標,是革命者們用信仰書寫的生命注腳。
三千里山河的精神基因
井岡山的紅土,沉淀著共產黨人最本真的奮斗史詩。在壩上村,革命先烈李筱甫同志之孫李祖芳老師指著泛黃照片,講述1928年祖父傾盡家財支援紅軍的故事,白馬、銀元、稻谷、菜籽如數贈予工農革命軍,只因堅信“紅軍是為百姓打天下”。這份不求回報的赤誠,恰是同雷打石前“不拿群眾一個紅薯”紀律的生動呼應。

實踐隊員與李祖芳老師在“紅軍村”的合影 吳丹洋 攝
小井紅軍醫(yī)院舊址里,張子清師長讓鹽而犧牲的壯舉,大井朱毛舊居中彈孔墻的無聲控訴,荊竹山制定“三大紀律”的磐石宣言,這些紅土烙印共同構成一部鮮活的“無字之書”。正如食品科學技術學院食安2303班張茜在雷打石前的感悟:“紀律不是冰冷的條文,而是‘革命為了人民’的血脈自覺。”三千里井岡山川,每一捧紅土都浸透信仰的鈣質,成為當代青年讀懂初心的立體教科書。

實踐隊員在雷打石學習精神 崔科凡 攝
青春執(zhí)筆續(xù)寫時代章節(jié)
當實踐隊員們背負行囊重走急行軍險徑,在荊棘中辨識模擬哨點與草藥,于土灶前烹制紅軍餐時,歷史與現實的交響已然奏響。雜糧飯的煙火升騰中,文法學院社會學2302班葉雅萍感嘆:“‘軍民魚水情’的真諦,就藏在這柴米油鹽的協(xié)作中。”

實踐隊員與“紅軍餐”的合影 崔科凡 攝
草鞋課堂上,稻草在指尖翻飛成繩,一根草繩擰出千鈞之力,一雙草鞋踏遍萬里征程。革命者的堅韌精神,在這樸素的勞作中化作具象的傳承。革命家風課中,曾志同志之孫石金龍老師含淚講述奶奶舍子從軍的抉擇,趙杰同志之女趙進軍老師展示弟弟趙建軍烈士“必須走你們走過的路,到部隊中鍛煉”的絕筆,讓信仰高于天的誓言震徹心扉。那一刻,草繩中的團結之力與家書里的信仰之光交織碰撞。本科生院2023級張之洞班尤淇在日記中寫道:“指尖的草繩勒出紅痕,耳邊的誓言字字千鈞,原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正是用這樣的堅韌與忠誠鑄就。”

實踐隊員在進行家風課堂學習 吳丹洋 攝
永恒精神照亮青春遠征
井岡山精神歷久彌新,既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未來的路標。大井舊居旁兩棵“感情樹”的意象尤為深刻,雖曾遭火焚僅余焦木,卻在次年春天抽發(fā)新芽,如今亭亭如蓋。這恰似黨的紀律建設,從“群眾監(jiān)督”到“制度籠子”,從雷打石“三大紀律”到新時代“八項規(guī)定”,形式迭代升級,內核始終如磐。
當隊員們在讀書石前感悟“讀無字之書”的智慧,當青年學子誓言井岡山精神的講述者、傳承者、弘揚者,赤色精神已經融入青春血脈。壩上村的嬗變是新時代井岡山的最佳注腳,稻田養(yǎng)鴨生態(tài)鏈取代烽火硝煙,“紅軍的一天”研學項目帶動文旅振興,紅土新篇的燦爛成就,為新時代青年刻下璀璨的井岡烙印。

實踐隊員模仿勝利瞭望 尤淇 攝
青春之書,永無終章
紅土三千里,丈量的是從雷打石誓言到民族復興偉業(yè)的信仰征程;青春一卷書,記錄的是華農學子在急行軍的汗水里、在家風課的淚光中、在編草鞋的專注間完成的靈魂重塑。當井岡清風拂過青年肩頭,那清澈如初的,不僅是山間流嵐,更是穿越百年的澄明初心。
這部青春之書永無封底,它將在實驗室的瓶皿間續(xù)寫科技興農的篇章,在鄉(xiāng)村振興的田壟上注解“實事求是闖新路”的擔當。紅土基因早已昭示,唯有將個人奮斗熔鑄于時代經緯,方能在歷史長卷中刻下永不褪色的青春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