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2025年7月15—20日,成都醫(yī)學院“古韻中醫(yī)”志愿服務團奔赴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以“煥新非遺傳承,庚續(xù)紅色血脈”為主題,開展三下鄉(xiāng)綜合性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探尋石廂子彝族鄉(xiāng)、水潦彝族鄉(xiāng)、堰塘村等地,通過紅色研學、非遺探訪、知識宣講、醫(yī)療關(guān)懷等多元形式,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顒悠陂g,成員們實地走訪,互動宣講,收貨豐碩成果。
一、尋訪紅色足跡,筑牢信仰之基 實踐團成員踏訪石廂子會議舊址中央紅軍長征紀念園,深入?yún)⒂^“雞鳴三省”石廂子會議舊址及紀念館。通過史料與實物展示,成員們認識到石廂子會議作為遵義會議延續(xù)的關(guān)鍵意義——它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軍事指揮中的核心地位,為中國革命實現(xiàn)歷史性轉(zhuǎn)折奠定基礎(chǔ)。舊址斑駁的墻垣、簡陋的陳設(shè),無聲訴說著革命先輩在逆境中的堅定信念。“我們要銘記這段烽火歲月,將革命精神轉(zhuǎn)化為服務鄉(xiāng)村的實干力量。”團隊成員李一川感慨道。
圖為當年槍戰(zhàn)留下的彈孔。徐言語供圖
圖為采訪村民奶奶。徐言語供圖
團隊轉(zhuǎn)至雞鳴三省大峽谷紅色教育基地。陡峭崖壁上清晰可見的彈孔,記錄著紅軍四渡赤水時在此地與國民黨軍隊的激戰(zhàn)。高達32.25米的“旭日東升”紀念碑巍然矗立,象征1935年2月5日石廂子會議的光輝歷程。在成員楊璧榕的現(xiàn)場講解中,團隊重溫紅軍以少勝多的戰(zhàn)略智慧,感悟“崖壁藏身、絕地突圍”的英勇精神。在水潦彝族鄉(xiāng)走訪時,一位九十高齡的苗族婆婆(熊子英)向團隊動情回憶:“當年土匪橫行,村民夜宿山洞避禍。紅軍來了,打地主分田地,我們才敢回家安睡!”這段親歷者口述,讓抽象的歷史化為具象的溫情,深化了成員對“人民軍隊為人民”的認知。
二、守護文化根脈,煥新非遺傳承
圖為采訪村民奶奶。徐言語供圖
圖為非遺傳承人演奏嗩吶。徐言語供圖
團隊走訪少數(shù)民族村落—水潦彝族鄉(xiāng)水潦村,一位苗族婆婆(楊家鳳)展示手工縫制的苗族衣物,并即興演唱古調(diào)苗歌(十五的月亮)。她憂心道:“現(xiàn)代機器刺繡取代了傳統(tǒng)手工縫紉技術(shù),年輕人不再學苗繡、吹蘆笙。”團隊成員拍攝記錄紋樣符號,探討通過數(shù)字化保存、文創(chuàng)開發(fā)推動非遺走進現(xiàn)代生活。團隊拜訪彝族嗩吶非遺傳承人張安財(父親)、張定國(兒子)家中,目睹了一場技藝盛宴。父子倆身著彝族盛裝,用自制嗩吶演奏敬酒歌、出嫁曲、迎親曲等特色歌曲。張安財(父親)其抖音號“六伯伯”粉絲近萬,張定國(兒子)卻難掩傳承隱憂,嗩吶需雙人合奏,所需材料有泡桐、黃銅、麥稈等,我是鄉(xiāng)里最年輕的傳承人,已四十多歲仍未收徒。團隊建議結(jié)合短視頻傳播與校園非遺課程,擴大傳承基礎(chǔ)。
三、探尋堰塘村落,傳紅醫(yī)星火
圖為宣講入團條件。徐言語供圖
圖為小朋友書寫便簽紙。徐言語供圖
宣講員唐嘉悅圍繞”入隊、入團、入黨”譜好人生三部曲,為當?shù)貙W生進行黨團知識科普;宣講員趙湘聚焦實用知識,開展急救知識宣傳講座,普及急救知識,培養(yǎng)基本急救意識觀念。通過演示和互動環(huán)節(jié),孩子們學習到了具體的公共衛(wèi)生安全知識和急救技能,為孩子們筑牢安全防線;宣講員楊璧榕與小朋友們進行互動,開展心愿拼圖活動。當?shù)亓羰貎和佣,一個小男孩寫下:”爸爸媽媽雖然我成績不好,但你們依然愛我,希望你們;丶叶嗫纯次。”宣講員贊揚他勇于分享心聲,表示學習并不能代表一切,鼓勵他熱愛生活。他們?yōu)閮和瘞チ藢W習用品,包括紙筆便簽、黏土玩具等學習玩,每一份禮物都承載著對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的美好祝愿。孩子們臉上洋溢著驚喜與喜悅,興奮地拆開禮物,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圖為團隊與駐村書記合照。徐言語供圖
結(jié)語:青春踐使命,沃土寫擔當 從紅色圣地到田間地頭,從非遺院落到童趣課堂,“古韻中醫(yī)”志愿服務團將延續(xù)此次實踐成果:深化產(chǎn)教融合,助力非遺技藝破圈傳承;筑牢紅色根基,讓革命精神滋養(yǎng)青年擔當。“知行合一,挺膺擔當!”這支青年隊伍誓言以挺膺之姿,在志愿服務的壯闊征程中書寫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青春答卷。
撰稿:龔耀威
攝影:徐言語 鄧楊奕
審稿:楊璧榕
單位:成都醫(yī)學院
通訊員:龔耀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