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遺址是紅色文化的鮮活載體,它們承載著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深厚的民族精神,在青少年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能讓青少年在觸摸歷史痕跡的時候,深刻感悟先輩們的奮斗與犧牲。但是現(xiàn)在不難發(fā)覺,很多革命遺址的教育方式還比較簡單,大多是靜態(tài)展陳、單向講解,這難以符合青少年活潑好動、喜歡互動體驗的特點。這種現(xiàn)象導致青少年參觀學習時常常只是走馬觀花,很難真正產生興趣、受到觸動,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因此沒能充分發(fā)揮出來。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讓紅色基因更好地融入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加強青少年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認同,國際聯(lián)合審計學院“紅跡尋光”社會實踐小分隊在7月8日到7月29日,開展了一場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探索革命遺址活化利用與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辦法。

活動剛開始,團隊用了3天時間做了周密的準備工作。成員們開了多次集體會議,結合每個人的專業(yè)特長、興趣優(yōu)勢,明確了詳細的分工:總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資料搜集與整理、調研方案細化、后期課程設計構思、對外溝通與協(xié)調。同時,大家系統(tǒng)學習了和革命遺址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以及青少年教育的心理學原理,為后面的實踐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經過反復的討論和修改,團隊最后確定了一套詳細的考察方案,里面包括實地考察重點、調研方法、預期成果等內容,確保實踐活動能有序、高效地進行。
準備工作做好后,團隊正式進入實地調研階段。第一站是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成員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仔細記錄場館的建筑布局——從莊嚴肅穆的序廳到再現(xiàn)戰(zhàn)役場景的展廳,每一處空間設計都有特殊的意義。團隊成員還深入梳理展陳邏輯,了解展品的排列順序和歷史事件的敘事脈絡;細致考察設施配置,包括多媒體設備的運用、互動體驗區(qū)的設置等。另外,團隊成員還和紀念館的管理人員深入交流,詳細了解場館日常活動的策劃模式、針對青少年群體的教育項目開展情況,以及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青少年更愿意接受的參與方式,比如互動問答、情景模擬等。緊接著團隊來到遇難同胞紀念館,用同樣的調研方法,全面考察了場館的各項情況。通過對比分析兩處革命遺址的調研數(shù)據(jù),團隊清楚地發(fā)現(xiàn)它們在敘事角度上的不同——一處著重展現(xiàn)革命勝利的輝煌歷程,另一處著重講述歷史的苦難與警示。實地的學習與了解,團隊成員提煉出了各自獨特的育人資源,為后面的課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最后,團隊成員把所有調研信息匯總起來,進行交叉分析,找出其中的共性問題與個性亮點,為教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堅實依據(jù)。

在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的實踐中,團隊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了互動教學活動。他們精心挑選了館內最具代表性的幾艘船——見證了軍民同心渡江的木帆船、在戰(zhàn)役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小火輪、承載著英雄事跡的渡江先鋒船。圍繞每艘船的歷史背景和背后的故事,團隊共同設計了一系列生動有趣的問題。和青少年互動時,成員們通過講述船只對應的感人革命事跡進而耐心引導青少年思考,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學到了紅色歷史知識,加深了對革命精神的理解。

根據(jù)前期的調研分析,團隊準確找到了青少年在紅色文化掌握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認知不夠系統(tǒng),對紅色歷史的了解多停留在零散的知識點上;對歷史事件的了解不夠深入,常常只知道表面情況,不知道背后的原因;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很難把學到的紅色精神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等。針對這些問題,團隊巧妙設計了課程框架,從紅色歷史的系統(tǒng)梳理到革命精神的深度解讀,再到實踐體驗的環(huán)節(jié)設置,都做了精心規(guī)劃。之后,成員們一起細化課程內容,反復打磨教學案例和互動環(huán)節(jié),還邀請指導老師全面檢查課程方案,根據(jù)老師提出的改進意見進行完善,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課程方案,里面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科學的教學流程和合理的評價體系。方案確定后,團隊負責人及時和紀念館的相關人員溝通協(xié)調,把設計的課程在館內進行試點。通過觀察不同課程中青少年的參與度、互動表現(xiàn)和知識掌握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團隊挖掘課程亮點與改進之處,為成果報告提供支撐。
“紅跡尋光”社會實踐活動,讓作為切實參與學習實踐的團隊成員真切感受到,革命遺址活起來對青少年紅色教育尤為關鍵。實踐活動的每一步無論是準備工作,還是在實地調研時發(fā)現(xiàn)的遺址教育不足和優(yōu)點,以及創(chuàng)新設計了互動教學和課程方案,都能看到團隊在傳承紅色文化時的責任心。這次實踐讓作為團隊成員的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符合青少年的特點,改變那種靜態(tài)、單向的教育方式,紅色歷史才能真正走進他們心里,同時也明白,傳承紅色基因要不斷摸索和創(chuàng)新。
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lián)合審計學院 紅跡尋光社會實踐小分隊
成員:黃一鳴、黎思同、周晨怡、江雨辰、付奕曼、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