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深耕鄉(xiāng)村一線 益起行實踐隊以“兩彈一星”精神繪振興畫
作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青年大學生突擊隊的一員,廣東財貿職業(yè)學院益起行實踐隊延續(xù)前三年的“三下鄉(xiāng)”實踐,于7月5日至14日走進長山村。隊員們不僅帶來了融合“兩彈一星”精神與紅色文化的特色課程,還圍繞當地革命歷史開展調研,用青春力量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活力。
圖為益起行實踐隊合影。鄧梓謙供圖
調研里的紅色對話:“‘兩彈一星’故事該讓更多人聽見”
“馬踏鎮(zhèn)是革命老區(qū),中共電白縣第一個黨支部就誕生在這里。”在與馬踏鎮(zhèn)教育辦主任蘇中安的訪談中,隊員鄧梓謙邊記筆記邊追問:“現在村里的孩子對這些歷史了解多嗎?”蘇中安嘆了口氣:“老一輩還記得些,但年輕人接觸少,紅色故事快‘藏’起來了。”
圖為益起行實踐隊在調研中與馬踏鎮(zhèn)教育辦蘇中安主任深入訪談。郭鈺供圖
這番對話讓實踐隊更堅定了調研方向。團隊通過走訪、問卷等方式開展紅色文化調研與“兩彈一星”精神宣講,結合“線上+線下”的模式,有效發(fā)放了近500份問卷。結果顯示,90%村民認為“兩彈一星”精神對鄉(xiāng)村振興和青少年成長意義重大,50%村民對其歷史事跡了解不深。實踐隊還與當地基層干部座談,了解紅色教育資源開發(fā)現狀及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時的困難,為后續(xù)開展特色思政教育、探索革命精神傳承與鄉(xiāng)村振興結合的實踐路徑奠定基礎。
圖為實踐隊成員們深入調研。張桂帆、郭鈺供圖
“三下鄉(xiāng)”是青年學子深入到基層、服務鄉(xiāng)村的重要實踐。益起行實踐隊的成員們在此次活動中,不僅親身感受到鄉(xiāng)村振興的蓬勃活力,更在調研服務中收獲了成長與蛻變。
立足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求,結合前期調研成果,“益起行”實踐隊充分發(fā)揮高職院校專業(yè)優(yōu)勢,精心打造了分層遞進、多維融合的“七個一”特色課程體系,旨在將紅色精神轉化為鄉(xiāng)村兒童可觸可感的課堂體驗。
“小朋友們,知道錢學森爺爺為什么要放棄國外的好條件,回到咱們祖國嗎?”7月8日下午,茂名市馬踏鎮(zhèn)長山小學的“四點半課堂”里,廣東財貿職業(yè)學院益起行實踐隊隊員莊曉璇指著動畫短片,向圍坐的孩子們拋出問題。10歲的蔡同學舉著小手喊:“因為他愛中國!”這場熱烈的互動,是實踐隊在長山村開展“七個一”模式支教的生動一幕。
“大家捏的火箭模型,藏著科學家們的奮斗故事哦。”在“核你一起塑未來”泥土創(chuàng)意課上,隊員鄧梓謙邊示范邊講述:“當年科研人員在戈壁灘,喝著帶沙的水,用算盤算數據,才造出了我們的第一顆衛(wèi)星。”
“共傳一技藝”在非遺竹編體驗課上,實踐隊將思政教育、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實踐巧妙結合。隊員們引導孩子們親手制作竹編作品。課程采用多元化形式:先由隊員講解竹編技藝的歷史背景,鏈接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堅韌精神;再讓孩子們動手操作,在編織過程中討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內涵。孩子們在創(chuàng)作中不僅學會了非遺技藝,還理解了創(chuàng)新實踐的價值。
在“共讀一本書”與“兩彈一星”精神故事會中,隊員們化身講解員。動畫短片《錢學森回國》播完后,隊員鄭海怡拋出問題:“如果是你,會放棄國外的洋房汽車回來嗎?”12歲的陳同學皺著眉說:“肯定回來!祖國需要我呀!”這句稚嫩的回答,讓課堂瞬間響起掌聲。
“共讀一部史”課程中實踐隊員以“故事傳承人”身份,圍繞“兩彈一星”的歷史脈絡,運用情景劇式講述和互動問答,重現英雄事跡。在課程中隊員們在講述“兩彈一星”元勛故事時,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如果你們是科研人員,會如何克服沙漠中的困難?” 孩子們爭相回答,課堂氛圍熱烈。一名學生分享道:“聽了科學家們的故事,我才知道什么叫‘自力更生’,以后我也要像他們一樣為國家做貢獻!” 這種沉浸式教學不僅讓歷史“活”起來,還激發(fā)了孩子們對家國情懷的深刻思考。
實踐隊的課程體系不僅聚焦紅色精神傳承,還關注鄉(xiāng)村兒童全面發(fā)展。“防溺水要記住‘六不準’,誰來演演遇到有人落水該怎么辦?”在“共許一場愿”安全教育課上,通過情景互動,結合“六不準”口訣背誦,系統(tǒng)講授防溺水、防詐騙、防性侵知識要點。參與演練的學生表示:“通過實際演練,我記住了不能盲目下水救人,要呼叫大人幫忙。”
在“共揮一身汗”課程中,實踐隊隊員聚焦拳、掌、勾三種手型及弓步、馬步、虛步等核心動作,進行了細致講解與手把手指導。學生們分組開展練習,在反復實踐中逐步掌握動作要領。李同學家長表示,課程不僅有效增強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讓他們在習武過程中深切感悟“尚武崇德”的武術文化,激發(fā)了對中華武術的濃厚興趣。
實踐隊還開設了“共拓一眼界”科普課程,將“兩彈一星”精神中“自主創(chuàng)新、開放融合”的核心內涵,巧妙融入模型制作實踐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兩彈一星”精神內核,拓寬認知視野。此外,實踐隊還開設“小手拍童謠”推普活動助力推普,“寶鈔通識”財貿特色課傳授實用財經知識,充分發(fā)揮了高職院校的專業(yè)優(yōu)勢,為鄉(xiāng)村教育高質量發(fā)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共繪一幅畫”課程中以“火箭”為核心元素,通過剪紙、貼畫的集體創(chuàng)作形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航天精神與團隊協(xié)作的意義;顒又,孩子們分工合作:有的用彩紙剪出火箭箭體、尾翼等部件,有的剪貼“星星”“云朵”等背景元素,還有的用亮片、彩筆點綴細節(jié)。在拼貼組合時,大家互相配合調整布局,最終共同完成了一幅“飛向太空”的主題貼畫。
過程中,隊員們結合“兩彈一星”故事,講解火箭背后科研人員的奮斗歷程,讓孩子們理解“剪紙里的火箭”不僅是藝術品,更是“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精神的象征。此次活動既鍛煉了動手能力,更讓航天夢與愛國情在剪剪貼貼中自然生長,成為紅色教育的生動實踐。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明白了‘兩彈一星’精神是多么偉大?茖W家們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堅持研究,我們也要學習他們不怕困難、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課堂上的一位學生深有感觸地說道。
一位村民拉著實踐隊員的手說:“咱們村老一輩雖然知道些‘兩彈一星’的事跡,但孩子們了解得太少。你們帶來的那些科學家的故事,還有親手做的火箭模型,可讓孩子們開了眼界!”
此次三下鄉(xiāng)實踐活動是高校與地方攜手推進鄉(xiāng)村“兩彈一星”精神調研與教育的生動實踐,展現了青年學子扎根群眾、奉獻社會的責任擔當與青春風采。
據悉,益起行實踐隊在指導老師陳坤璇、李妙舒,與駐村幫鎮(zhèn)扶村工作隊副隊長、第一書記麥彤宇老師的幫助下,與茂名馬踏地方政府深度聯(lián)動,連續(xù)四年深入鄉(xiāng)村一線,將熾熱的“三下鄉(xiāng)”精神錘煉成“常下鄉(xiāng)”、“持續(xù)下鄉(xiāng)”的堅實步伐。這不僅是為茂名地區(qū)農村基礎教育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青春活力與支撐,更是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育使命的深入實踐。未來,益起行實踐隊將秉持初心,以“教學幫扶夯實育人根基、實地調研破解發(fā)展難題”雙向發(fā)力,推動鄉(xiāng)村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實踐隊將持續(xù)打磨課程體系,深化“紅色教育+鄉(xiāng)村振興”融合路徑,讓“七個一”模式成為點亮鄉(xiāng)村童心的火炬,讓紅色基因在代代傳承中永續(xù)閃耀。(通訊員:鄧梓謙、郭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