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脈相融訪古寨傣藝,實踐躬行傳非遺薪火
盛夏八月,廣東海洋大學(xué)2025年暑期“民族團結(jié)行”專項社會實踐活動 “七傣交融”團隊跨越山河,奔赴云南西雙版納,開展以“七脈相融訪古寨傣藝,實踐躬行傳非遺薪火”為主題的文化實踐活動。這支由傣族、漢族、回族、仫佬族、布依族、彝族和壯族七個民族同學(xué)組成的隊伍,懷著對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走進雨林深處的曼賀納古寨,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圖1 團隊成員 在曼賀納古寨門前合影。楊雨彤 供圖
實踐第一天團隊走進曼賀納古寨——傣王居住地遺址,是中國西南邊境保存最完好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村落之一,“曼賀納”意為“田地上的村寨”,這是一座保留著原生態(tài)的村落格局與文化肌理的傳統(tǒng)傣寨。盡管如今寨中可見游客往來、亦有商鋪點綴其間,卻并未失其傳統(tǒng)本色。商業(yè)化在這里以一種溫和而克制的方式展開,干欄式竹樓依舊錯落隱于綠樹之間,三角梅靜靜怒放,傣家老人坐在屋檐下細心編制手工藝品,曾經(jīng)傣王居住的歷史,更為這片土地蒙上一層肅穆而尊貴的色彩。
實踐隊深入村寨,親手體驗多項非遺技藝。在傣陶作坊,陶輪飛轉(zhuǎn),泥土在指尖逐漸成型,每一道弧線都是與千年手工藝的對話;古法造紙環(huán)節(jié),捶打樹皮、撈紙成型的全過程,讓大家體會到紙張背后所承載的耐心與自然之美;金水漏印以金繪紅、熠熠生輝,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傣族宗教美學(xué)與民族情感的深刻表達;而植物拓染則借助樹葉的天然形態(tài)與色素,將自然“印”于布帛之上,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智慧。
圖2 團隊成員制作傣陶。楊雨彤 供圖
更重要的是,在這些技藝體驗之外,隊員們與村民深入交流,感受到他們深植于心的文化認(rèn)同與歸屬感。盡管外部商業(yè)浪潮不斷侵襲,村民仍在尋找一條既能守護文化本真、又能對接現(xiàn)代生活的傳承之路。同時隊員們還專門采訪了非遺體驗項目的發(fā)起人。從他質(zhì)樸的講述中,大家了解到,盡管他懷抱著將傣族非遺傳播出去的純粹初心,但在現(xiàn)實層面仍面臨諸多挑戰(zhàn),傳播效果有限,傳承之路更需要創(chuàng)新與突破。這段對話讓隊員們深刻意識到,非遺的活化傳承單靠個體熱情遠遠不夠,它需要更多元的表達、更廣泛的參與和更符合當(dāng)代語境的轉(zhuǎn)化。無論是年長的非遺傳承人,還是村中的年輕人,都對藝術(shù)與非遺的創(chuàng)新融合表現(xiàn)出共同的期待——他們渴望被看見,更渴望文化以新的語言被講述。

圖3 團隊成員與村民談話。楊雨彤 供圖
作為多民族組成的實踐團隊,不同文化背景的隊員在傣寨中獲得了第一手的文化體驗,同時也建立起跨越民族的理解與共情。這種直面式的交流,打破了以往對異文化的想象與隔閡,也在差異與共鳴中激發(fā)出更多關(guān)于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與共生的思考。

圖4 團隊與傣族非遺項目發(fā)起人合影。楊雨彤 供圖
首日實踐雖暫告一段落,但“七傣交融”的旅程才剛剛啟程。隊員們帶走的不僅是照片與筆記,更是一份文化的重量與使命的覺醒。正是在這樣的差異與共鳴中,來自七個民族的同學(xué)跨越文化背景,共同體驗、傾聽與思考。他們既在傣族文化的深沉積淀中看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包容力,也在非遺傳承的現(xiàn)實困境中體會到共同體建設(shè)的必要與迫切。實踐之旅讓他們明白,每一種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都不是孤立的行為,而是對整個中華文化基因庫的貢獻,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實踐。如今這群年輕人正站在回望傳統(tǒng)與眺望未來的交匯處,他們愿以此次實踐為起點,躬身力行,讓瀾滄江畔的古老薪火,終成燎原之勢。
(通訊員 吳洛詩 羅家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