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鞠珍品藏巧思非遺傳承煥新生
在深入體驗手鞠制作后,屈敏老師特意帶領調研團隊成員來到工作室的展柜前,細細介紹自己多年來的得意之作。展柜中的手鞠作品雖靜靜陳列,卻仿佛自帶流動的光影,在燈光下折射出絲線特有的光澤,每一件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巧思,讓隊員們不由得駐足凝視,深深為之折服。

湊近觀賞,這些手鞠的精妙之處更是令人嘆為觀止。絲線在球面交織出細密的幾何紋路,看似規(guī)整的對稱圖案中,暗藏著微妙的韻律變化——時而如星軌環(huán)繞,時而似花瓣綻放,于平衡中見靈動,于嚴謹中藏詩意。更令人驚嘆的是針腳的細膩:每一道線跡都隱匿得天衣無縫,轉折處不見絲毫毛刺,仿佛絲線本就生長在球面上,渾然天成。而在那些不起眼的縫隙里,更藏著令人叫絕的細節(jié):一片指甲蓋大小的菊紋,竟用了淺黃、鵝黃、橙紅三色漸變繡制,針腳細如蚊足,卻精準捕捉到花瓣從舒展到蜷曲的弧度,連邊緣的細微褶皺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會迎著風輕輕顫動。屈敏老師介紹說,這樣一件看似小巧的作品,往往需要耗費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從內芯的纏繞到紋樣的設計,再到每一針的起落,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離開工作室時,隊員們小心翼翼地摩挲著自己親手制作的手鞠,指尖仿佛還殘留著絲線纏繞的溫度與紋理。這次探訪,讓他們不僅近距離觸摸到了千年手鞠的雅致肌理,更在與屈敏老師的交流中,真切體會到傳統(tǒng)技藝在當代手工藝人手中的傳承與煥新——屈老師既堅守著祖輩傳下的“曲面分割”“密針鎖邊”等古法技藝,又巧妙融入現(xiàn)代審美,用漸變色線、抽象幾何等元素讓手鞠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
調研團隊成員紛紛表示,這次手鞠之旅讓他們對非遺有了更鮮活的認知:非遺不是博物館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能在指尖流轉、與生活對話的生命體。接下來,他們將帶著這份感悟繼續(xù)行走荊楚大地,用鏡頭記錄、用文字講述更多非遺傳承的故事,讓更多人看見非遺與現(xiàn)代生活交織的生動模樣,感受那份跨越千年卻依舊蓬勃的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