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一支由江蘇科技大學的7名大學生組成的“青穗興鄉(xiāng)”實踐小隊走進江蘇省張家港市農(nóng)聯(lián)村,并在村委會活動室開展了“珍惜糧食、致敬耕耘”主題宣傳活動。這場由7名大學生與20余名鄉(xiāng)村孩子共同完成的實踐,通過多元的互動交流與游戲,將糧食安全這一宏大命題轉(zhuǎn)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內(nèi)化的成長養(yǎng)分,其背后蘊含著對教育邏輯、代際對話與社會價值的多重思考。
視聽課堂:播撒糧食安全知識的種子
活動以“視聽課堂”為起點,隊員們將動畫視頻與PPT作為知識載體,圖文并茂地為孩子們揭開糧食安全的“神秘面紗”。從糧食由農(nóng)田到餐桌的漫長旅程、我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奮斗歷程,再到全球糧食危機的真實案例,并非孤立的信息堆砌,而是形成了“個體體驗—國家敘事—全球視野”的三層認知階梯。青穗興鄉(xiāng)隊隊員們生動而層層遞進的講解讓孩子們紛紛表示收獲良多。
互動體驗:讓糧食安全教育“活”起來
為了增強孩子們對糧食安全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青穗興鄉(xiāng)隊還創(chuàng)新了互動模式。首先,宣講員以詩詞為橋梁,架構起孩子們學習古詩文與珍惜糧食的雙重教育意義。在“詩詞里的糧安”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爭相背誦《憫農(nóng)》等經(jīng)典詩句。有的小朋友還講述自己從爺爺奶奶那里得知的艱苦年代人們糧食匱乏的故事,“我奶奶說,她小時候只能用紅薯充饑,現(xiàn)在我能天天吃白米飯,更要珍惜。”其他聆聽的小朋友們從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維護糧食安全的必要性。當孩子背誦“汗滴禾下土”時,不僅是在重復文字,更是在承接祖輩對糧食的敬畏態(tài)度。而孩子們分享的“奶奶用紅薯充饑”的家族故事,更讓糧食安全從歷史敘事變成了代際間的對話。
青穗興鄉(xiāng)隊的宣講員還通過猜謎語的形式來吸引孩子們的興趣。他們將一些常見糧食作物編成了描述其特征及其習性的謎語,又輔之獎勵積極參加的孩子們糖果、益智小玩具等獎品的方式,以此來引導孩子們思考不同糧食作物差異及共性,用頗具趣味性的方式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兼顧了教育意義和實踐意義。
同時,青穗興鄉(xiāng)隊的宣講員還介紹了世界糧食危機形勢,引導孩子們從感知整個世界的角度出發(fā),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糧食安全問題。當青穗興鄉(xiāng)隊的隊員引導孩子關注全球糧食危機時,實則在拓展其視野邊界——讓孩子意識到“糧食安全不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全人類的挑戰(zhàn)”,這種視角的切換,既培養(yǎng)了國際視野,又自然引出中國在全球糧食安全中的角色。從“中國解決14億人吃飯問題”到“向他國提供種植技術”,這些信息的傳遞并非刻意的愛國教育,卻在孩子心中種下“大國擔當”的種子,使民族自信心與糧食安全意識形成共生關系。
知行合一:童心繪就行動藍圖
最后,宣講員從現(xiàn)實出發(fā),明確指出了“為了保護糧食安全我們應該怎么做”,倡導孩子們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珍惜糧食。相關負責人全程參與活動后感慨:“大學生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講國家大事,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正是鄉(xiāng)村需要的。”此次青穗興鄉(xiāng)小隊的實踐活動讓糧食安全意識的種子在童心深處扎根生長,這次活動絕非是簡單的糧食安全知識宣傳活動,而是一次以童心為媒介、以教育為紐帶的深層價值建構,青穗興鄉(xiāng)隊的實踐活動搭建起了抽象概念與兒童經(jīng)驗的橋梁,讓“糧食安全”從一個陌生詞匯轉(zhuǎn)化為可理解的生活關聯(lián)——當孩子意識到“碗里的米飯要經(jīng)歷120天生長”,抽象的“珍惜”便成為具象化的行動。實踐隊員表示,將通過新媒體宣傳與線下宣講相結合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糧食安全問題。而“青穗興鄉(xiāng)”的實踐,也為青年參與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了啟示:真正的“興鄉(xiāng)”,不僅是物資或技術的輸入,更是通過教育喚醒本土力量,讓鄉(xiāng)村的未來一代成為有根、有識、有擔當?shù)慕ㄔO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