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新時代青年:“青年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廣大鄉(xiāng)村地區(qū)尤其是部分偏遠地帶,因父母外出務工導致的“留守兒童”現(xiàn)象依然存在,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情感陪伴和教育資源支持。如何為這些孩子送去溫暖與關愛,始終是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
為響應國家關于“關愛留守兒童”的號召,推動高校服務鄉(xiāng)村教育振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情暖童心”返家鄉(xiāng)支教團于2025年7月15日赴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司竹鎮(zhèn)南淇水小學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
圖為南淇小學校門門口
在進行科普知識之前,志愿團隊首先為孩子們分發(fā)小零食來拉近他們的距離,緩解孩子們緊張的情緒。在此過程中志愿者們漸漸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有著不屬于年齡的懂事和沉默。他們渴望傾聽、渴望被關注。
團隊成員不僅為孩子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課堂內容,更將“好校長、好老師、黨的好政策”帶入教室,讓孩子們在知識啟迪中感受溫暖與希望。志愿者用講故事、互動的方式,向孩子們講述國家近年來在教育、醫(yī)療、鄉(xiāng)村發(fā)展等方面出臺的好政策,幫助他們感知自己所處的美好時代。
圖為志愿者進行知識科普
非遺,是流動在指尖的文化記憶,是寫在孩子眼里的驚嘆與熱愛。為激發(fā)孩子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志愿團隊特別開展了“非遺+手工”特色課堂,以“體驗式+創(chuàng)作式”的方式,在科普非遺知識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觸摸傳統(tǒng)之美。課堂上,志愿者們準備了鉆石貼畫、彩繪圖案、手工黏土等材料,引導孩子們一邊了解非遺技藝的背景故事,一邊參與其中。
圖為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成果
在支教實踐過程中,志愿者們通過前期調研與日常交流逐漸了解到,這些孩子中大多為“留守兒童”。于是,支教團特別設計了“心靈對話”主題活動,用心愿便利貼、小小心事箱等形式,搭建起孩子與世界的情感橋梁。
孩子們在“愿望卡”上寫道:“我想當兵,今天我收到了許多贊賞,感謝我的大學生支教老師。”“我長大后想當一名老師,中國就是最好的國家。”與此同時,志愿者們也為孩子們寫下了一張張溫暖的留言紙條:“希望你們以后努力學習,考上理想的學校!”“希望你們像哥哥一樣健康。”……這場心靈的雙向奔赴,不僅治愈了孩子也讓志愿者們在傾聽與陪伴中,深刻體會到教育的溫度與成長的意義。
圖為志愿者給孩子們的話
短短幾天的支教時光悄然落幕,但這場心與心的相遇,早已在每個人心中留下深深印記。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次充滿歡笑與啟發(fā)的夏日記憶。他們學會了動手創(chuàng)作、勇敢表達,認識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學會了與情緒對話,在故事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們感受到來自陌生“老師”們真誠的關心與陪伴,這份愛與溫暖會在他們的成長之路上悄然陪伴、默默發(fā)光。對志愿者們而言,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傳遞,更是一場生命的對話。他們不僅是傳道授業(yè)的支教者,更是傾聽者、記錄者與成長者。他們從孩子天真的笑容中汲取力量,從村莊的寧靜中反思自我,從一次次教學與陪伴中,重新理解了教育的本質與青年的責任。
支教的意義,從不止于課堂的結束,也不止于幾張合影的定格。它更在于一次心靈的震動,一場價值的實踐,一段青春的叩問;蛟S一次行動無法立刻改變世界,但只要愿意從小小的溫暖出發(fā),就能點亮微光,照亮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