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號召,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我和機電工程學院11位志同道合的同學組建了“鄉(xiāng)土新聲”實踐團。7月18日至22日,我們懷著滿腔熱忱,走進陜西商洛山陽縣,開展“推普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社會實踐。丹江水流淌著方言的回響,而普通話的推廣,正架起連接鄉(xiāng)土與時代的橋梁。我們渴望用青年的聲音,為這片土地注入全新力量。
一、團隊奮進:讓推普在山陽“生根發(fā)芽”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這次實踐,我們把目光投向了廣場街巷、鄉(xiāng)村田間、校園課堂這三個語言文化傳播最鮮活的地方。我們團隊以“實用教學+場景融入”為路徑,創(chuàng)新設計了涵蓋各個生活場景的實用語手冊和順口溜。一次次討論修改,只為讓實踐能真正融入山陽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幫他們把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溝通坎兒邁過去。團隊籌備時,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與當地社區(qū)、學校、村委會進行溝通,討論起來經常忘記了時間,走出教室已是深夜,這份投入讓我明白青年學子深入基層促振興并不是喊喊口號就行,而是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推進。我想,這份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正是本次實踐奮進的起點。
二、廣場街巷:用普通話破解生活“溝通碼” 清晨,山陽縣人民廣場上“學好說好普通話,利國利民利大家”的橫幅迎風舒展。在豐陽社區(qū)的“流動小課堂”,我直面“方言困擾”:雜貨店李大姐因“醋”的方言發(fā)音讓顧客錯買醬油,帶孩子看病的張阿姨因無法描述癥狀而焦急萬分。面對鄉(xiāng)親們熱切期盼的眼神,我們一遍遍耐心教著順口溜:“社保繳費要記準,快遞單號說清晰;普通話里門道多,生活順暢少費力!”并將正確的字詞發(fā)音進行現(xiàn)場示范。群眾們方言的交流困境讓我深刻認識到,普通話是開啟更便利生活的“鑰匙”。當一位老人緊握我的手連聲道謝時,那份暖意讓我更加篤信:推廣普通話,是在播撒希望,是在為鄉(xiāng)親們搭建通往更廣闊天地的橋梁。
三、田間課堂:給農產品“插上金話筒” 在戶家塬鎮(zhèn)桃園村,我們遇到了正為銷路發(fā)愁的種植戶陳大姐。因無法用普通話向收購商清晰介紹五味子的價值,她的優(yōu)質產品只能低價出售。我們圍在她身邊,逐字逐句幫練:“咱這野生五味子泡茶,安神養(yǎng)顏,饋贈佳品!”還為她錄制了推銷音頻,并耐心講解直播話術要點。桃園村村支書柳禮政興奮地對我們說:“村里500畝核桃林,去年電商銷售僅8萬元。要是鄉(xiāng)親們都能學會用普通話講清楚‘皮薄、仁滿、零添加’這些賣點,增收致富的路子一定能拓寬不少!”看著村民們眼中閃爍的期待,讓我們深感肩上責任的分量。
經過兩天緊鑼密鼓的努力,我們通過宣講會、走訪、座談等方式幫助了24位農戶和種植戶掌握了農產品推介的基礎用語,并錄制了15條介紹音頻。當聽到他們用略顯生澀卻飽含期冀的普通話介紹自家農貨時,我內心深受觸動:這努力推廣的普通話,正是助力農貨走出大山的“金話筒”,是驅動鄉(xiāng)村奮進的“新引擎”。它連接著山野的質樸與廣闊的市場,讓更多農貨被聽見、被認可。
四、感悟與成長:語言的橋梁,奮進的基石 語言藩籬是鄉(xiāng)村發(fā)展的無形阻礙,但山陽之行重塑了我對“推普”的認知。山陽中學“每日晨讀、每周語言課、每月演講賽”扎實推進,教務主任自豪地說:“普通話是山里娃走出大山的第一塊敲門磚!”語言達標率提升彰顯教育進步。小太陽幼兒園的稚嫩誦讀、“家園手冊”的祖孫共學,傳遞著希望。田間地頭,鄉(xiāng)親們從“說不清”努力走向“說得好”——普通話作為關鍵“基礎設施”,暢通了交流,明晰了愿景,是鄉(xiāng)村振興最大的“語言底氣”。
此行讓我深刻體悟“奮進”真諦:它絕非個人孤勇,更是集體力量的交響。我見證鄉(xiāng)親們苦練的堅韌、孩子眼里的渴望、團隊揮灑的汗水,奮進是驅動前行的精神偉力。鄉(xiāng)親們用行動昭示:掌握普通話,就是握緊了開啟新世界、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鑰匙——這便是鄉(xiāng)村最磅礴的奮進圖景!
當夕陽為山巒鍍金,我們踏上歸程。廣場上的發(fā)音、田間的推銷詞、校園內的誦讀聲,久久回蕩在這片鄉(xiāng)土。我相信,鄉(xiāng)音與普通話的交融共鳴,終將鋪就通往未來的通途。祝福山陽!愿普通話這把鑰匙,為鄉(xiāng)親們叩開更多機遇之門。未來,我愿再次深耕這片熱土,以知識為磚,熱忱為瓦,接續(xù)鄉(xiāng)村振興的奮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