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雅雯 彭琬迪 趙美琳 圖/王欣欣 夏小倩
為深入挖掘校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史宣講與資料挖掘”暑期三下鄉(xiāng)實踐項目團隊于8月6日采訪了2003級校友——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yè)3班李騰飛校友,通過他口述往事,再現(xiàn)了學校九十年“興農強國”的信仰傳承。
談及求學歲月,李校友動情回憶導師張金樹先生。“他總悄悄把學生打印費塞回我們口袋”,這份春風化雨的師德成為校友心中最鮮活的思政教材。張先生蝸居舊宅的淡然更詮釋了何為“樸素與高貴并存”,“人逝后,廣廈不過一棺。做好學問、育好人才是根本。”這恰是西農“誠樸勇毅”校訓的具象化,也是實踐團隊致力挖掘的名師精神內核。
從97年“借馬車送醫(yī)”的困境,到高鐵貫通楊凌的巨變,校友親歷的校史成為國家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縮影。“當年辯論‘農校該立足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如今楊凌新城已給出答案。”團隊收集的老照片里,土路茅舍與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園形成震撼對比,印證著扎根土地、服務國需的辦學堅守。
李校友“理解土地、超越土地”的寄語是最生動的思政課。“農耕民族的血脈在土地,而農業(yè)科技正是當代的‘愚公移山’!”正是一代代校友詮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西農擔當,讓興農強國的紅色基因深植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