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晨霧漫過大別山的山脊,有一座碑正以花崗巖的筋骨,撐起這片土地的記憶。
2025年7月12日,山東大學“燎原山海路”調研團成員踏上光山這片浸染著熱血的土地,赴鄂豫皖蘇區(qū)革命烈士光山紀念碑開展尋訪紅色足跡主題實踐活動。
一座碑,鐫刻著血火淬煉的史詩 “這里是1920年許繼慎將軍首克光山、1946年張才千將軍再解放光山的戰(zhàn)斗遺址。”站在陵園入口,當?shù)鼐用竦脑捳Z讓時光仿佛倒流——槍林彈雨里,戰(zhàn)士們舉著紅旗沖過田。幌鯚熒⒈M后,這片土地埋下了無數(shù)未寫完的家書。
抬眼望去,紀念碑的三角基座穩(wěn)穩(wěn)托住直聳的碑身,2025年2月,這里剛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七批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一千多位烈士的英名被鄭重鐫刻在石材上,風雨磨平了字跡的棱角,卻磨不滅字里行間的赤誠:有的名字筆畫剛勁如鋼槍,那是沖鋒時不曾彎曲的脊梁;有的名字帶著少女筆跡的娟秀,那是十六歲的肖國清們,用生命守住的秘密。
指尖輕觸碑面,仿佛能觸到八十余年前的心跳——那是吳煥先將軍腰間帶血的藍布帶,是無名戰(zhàn)士最后望向東方的眼神,是無數(shù)年輕生命在黎明前,用熱血寫下的“永不屈服”。
一次尋訪,讀懂紅色基因的傳承 在陵園草色深處,毅然矗立著紅色信仰的豐碑,它們無聲訴說著“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斗、勇當前鋒”的大別山精神:
是許繼慎將軍在突圍中,把指揮部設在最前線的擔當;
是張才千將軍二次攻城時,“不解放光山誓不還”的決絕;
更是千名烈士把名字刻進石頭,也要讓后來者看見光明的執(zhí)著。
如今,這里不僅是英烈安息的靜謐園地,更成為光山縣傳承紅色基因的“活課堂”:清明的菊花、研學團的誓言、當?shù)厝酥v述的“爺爺?shù)膽?zhàn)斗故事”,讓沉睡的歷史持續(xù)“活化”,讓紅色基因在代代相傳中愈發(fā)鮮活。
一段征途,續(xù)寫新時代的“燎原”故事 離開時,斜陽為碑身鍍上金邊。調研團成員在留言簿上寫下:“我們觸摸的不是冰冷的石頭,是滾燙的初心;我們尋訪的不是過去的足跡,是要把自己活成新的路標。”
從烽火歲月到振興征程,光山的紅色故事仍在續(xù)寫。而這場尋訪,早已不止是一次實踐——它是一次與先烈的對話,是一場精神的接力,更是青年一代對“傳承”二字最生動的注解:
腳下的路,是先烈曾浴血守護的;前方的光,要我們以奮斗去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