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紅色沃土,傳承雪楓精神——一名大學生的泗縣烈士陵園實踐手記 七月的皖北大地,暑氣蒸騰,卻擋不住追尋紅色足跡的熱忱。2025年7月20日至25日,我作為“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紅跡鑄新篇”點亮八皖實踐團的一員,隨團隊走進安徽省泗縣烈士陵園,在彭雪楓紀念館的青磚灰瓦間,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這場實踐不僅讓我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更讓紅色基因在青春的血脈中澎湃涌動。
泗縣烈士陵園坐落于汴河之畔,踏入園區(qū)的那一刻,喧囂仿佛被厚重的歷史隔絕在外。蒼松翠柏環(huán)繞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直插云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碑座四周的浮雕生動再現了淮北抗日根據地軍民浴血奮戰(zhàn)的場景。實踐團的指導老師指著浮雕中一位手持望遠鏡的指揮員說:“那便是彭雪楓將軍,他在泗縣戰(zhàn)斗生活了三年,把生命最后的光芒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沿中軸線西行百米,便是彭雪楓紀念館。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青瓦飛檐間透著莊嚴與厚重。門楣上“彭雪楓紀念館”六個大字由張愛萍將軍題寫,筆力遒勁,仿佛在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講解員告訴我們,館內300余件文物、500余幅照片,串聯(lián)起彭雪楓從青年求學、投身革命到創(chuàng)建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壯闊人生,其中與泗縣相關的展品占比超過60%,每一件都承載著動人的故事。
團隊成員在紀念館前合影時,我注意到墻角的一塊石刻,上面刻著彭雪楓的名言:“一個人最怕的是不能為理想而死,最可貴的是為真理而犧牲。”這句話像一粒種子,悄然在我心中埋下。
圖為彭雪楓烈士雕像
走進第一展廳,“青年彭雪楓”展區(qū)的一組手稿吸引了眾人目光。1925年,18歲的彭雪楓在入團申請書中寫道:“我愿化作一滴水,融入人民的海洋;化作一顆星,照亮民族的夜空。”泛黃的紙頁上,字跡因反復修改而略顯潦草,卻字字透著堅定。實踐團成員李同學感慨:“百年前的青年與我們年齡相仿,卻已立下為國為民的宏愿,這種擔當值得我們學習。”
在“淮北抗戰(zhàn)”展區(qū),一把銹跡斑斑的指揮刀靜靜躺在展柜中。講解員按下按鈕,刀身緩緩亮起熒光標注:“1942年冬,彭雪楓在泗縣曹廟戰(zhàn)斗中,用這把刀劈開日軍封鎖線,救下30余名群眾。刀柄上的裂痕是與日軍軍官搏斗時留下的。”燈光下,刀身的寒光仿佛穿越了80余年的時光,讓我們清晰感受到戰(zhàn)斗的慘烈。展柜旁的電子屏播放著當地老人的口述視頻:“彭師長渾身是血,卻喊著‘先救老百姓’,那聲音我一輩子忘不了。”
最讓團隊動容的是“最后一封家書”展柜。1944年9月,彭雪楓在八里莊戰(zhàn)斗前夕給妻子林穎寫信,信紙邊緣已被戰(zhàn)火熏黑:“待抗戰(zhàn)勝利,我想在泗縣辦一所學校,讓窮人家的孩子都能讀書。你教語文,我教歷史,好不好?”信末畫了一個簡單的笑臉,卻成了永遠無法兌現的約定。這封家書讓實踐團不少成員紅了眼眶,我在實踐手冊上寫下:“英雄不是沒有柔情,而是把柔情融入了更廣闊的家國情懷。”
圖為彭雪楓烈士評為人民英模
實踐期間,我們有幸參與了紀念館組織的“老黨員與青年學子對話”活動。89歲的周繼先老人是彭雪楓當年創(chuàng)辦的“淮北中學”第一屆學生,他顫巍巍地拿出一張珍藏的照片:“這是彭師長給我們上課的場景,他總說‘青年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人回憶,當年學校條件艱苦,彭雪楓把自己的馬讓給生病的學生,自己步行十幾里山路去上課。“他常說‘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
與“紅領巾講解員”的交流則讓我們看到紅色基因的代際傳遞。11歲的王梓涵同學正在給游客講述“半條棉被”的故事:“寒冬臘月,彭師長把棉被讓給受傷的戰(zhàn)士,自己裹著稻草睡覺,說‘戰(zhàn)士們保家衛(wèi)國,不能凍著’。”小姑娘語速不快,卻字字清晰,眼神里的驕傲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實踐團成員與她約定,要幫她把故事拍成短視頻,讓更多同齡人了解這段歷史。
在史料整理室,我們協(xié)助工作人員數字化錄入彭雪楓在泗縣的革命檔案。當看到1943年的《軍民互助公約》時,大家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公約規(guī)定“戰(zhàn)士幫農戶種地,農戶為部隊送情報”,條款詳細到“借農具要擦干凈歸還”“幫老鄉(xiāng)挑水不能超過兩桶”。團隊負責人張同學說:“這些細節(jié)讓我們明白,軍民魚水情不是口號,而是體現在點滴行動中。”
實踐最后兩天,我們圍繞“紅色資源如何吸引青年”展開調研。通過發(fā)放問卷和街頭采訪發(fā)現,70%的年輕人對彭雪楓事跡了解甚少,主要原因是“傳播方式不夠鮮活”。針對這一問題,實踐團與紀念館工作人員召開座談會,提出“紅色文創(chuàng)開發(fā)”“VR實景還原”“青年講解員培養(yǎng)計劃”等建議。
我們還嘗試用新媒體手段傳播紅色故事。在八里莊戰(zhàn)斗遺址,團隊成員用手機拍攝了“假如彭雪楓遇見Z世代”系列短視頻,以情景劇形式演繹“彭師長看到今日泗縣”的場景。視頻中,當“彭雪楓”看到現代化的校園、豐收的田野時,露出欣慰的笑容。這條視頻在校園公眾號發(fā)布后,單日閱讀量突破5000次,不少同學留言“想親自去泗縣看看”。
離園前,實踐團在紀念碑前舉行了簡短的宣誓儀式。我們舉起右手,以青春的名義宣誓:“傳承雪楓精神,不負時代囑托,以吾輩之青春,護盛世之中華。”陽光透過松柏枝葉灑在我們身上,仿佛是革命先輩的目光在注視。我知道,這場實踐不是結束,而是我們傳承紅色基因的新起點。

返程途中,車窗外的泗縣鄉(xiāng)村綠意盎然,稻田與光伏板交相輝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實踐團成員們紛紛表示,要把在泗縣的所見所聞帶回校園,讓更多同學了解彭雪楓精神,讓紅色故事在青年中煥發(fā)新的生命力。正如彭雪楓烈士所說:“青春的價值,在于把自己的光和熱奉獻給祖國和人民。”這句話,將永遠鐫刻在我們的青春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