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價值,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芒,2025年7月27日,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文化傳播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前往成都市新津區(qū)望江社區(qū),開啟了一場與繩編非遺的深度對話。團隊通過訪談交流和技藝實踐,探尋繩編非遺的傳承脈絡,為非遺保護注入青春活力,書寫著青年助力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動人篇章。
一、初遇非遺:走進傳承空間,觸摸文化溫度
當日上午,實踐團隊一走進望江社區(qū)活動中心,便被濃厚的非遺氛圍所環(huán)繞。陳列架上,造型精巧的繩編作品擺放得錯落有致,有寓意平安的中國結,也有栩栩如生的動植物造型,每一件都展現(xiàn)出匠人的精巧構思。旁邊,“第八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節(jié)非遺體驗基地”“四川省傳統(tǒng)技藝工坊”等榮譽牌匾整齊排列,無聲地訴說著繩編技藝傳承的深厚根基,這讓團隊成員對此次非遺探尋之旅充滿期待,也心懷敬畏。
深耕繩編技藝數(shù)十載的楊文藝老師,身著傳統(tǒng)服飾,眉眼間滿是對繩編的熱愛與執(zhí)著。訪談開始,楊老師向團隊成員緩緩講述自己與繩編結緣的經(jīng)歷。從最初被繩編的奇妙技法吸引,到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鉆研,他感慨地說:“繩線在指尖穿梭的瞬間,一頭連著生活的煙火氣,一頭接著傳統(tǒng)手工藝的靈魂。這份在歲月中沉淀的溫度,讓我深深地愛上了繩編,一做就是大半輩子。”這些質樸的話語飽含著他對繩編技藝的熾熱情感,也讓團隊成員真切感受到了非遺傳承背后的堅守。

圖為楊文藝老師(左)向團隊成員分享繩編技藝傳承故事,彩色繩線與專注神情,傳遞非遺對話的溫度
二、解碼技藝:聆聽傳承故事,拆解繩編智慧
繩編技藝是流淌在歲月長河中的傳統(tǒng)智慧,它以繩為媒介,運用編、結、繞、纏等細膩技法,將先民的生活哲思與審美意趣凝聚在五彩繩線之間。從古時維系生活的實用繩結,到如今承載美好祈愿的裝飾佳作,繩編跨越時空,用獨特的藝術語言訴說著民俗文化的溫度與魅力。談及繩編的文化價值,楊老師眼神堅定。他強調,繩編不只是簡單的手工技藝,更是承載民族記憶與先輩智慧的文化載體。小小的繩結蘊含著深刻的內涵——平安結寓意順遂安康,如意結象征吉祥圓滿,每一款造型都是民俗文化的具象化表達,體現(xiàn)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
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圍繞繩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形態(tài)演變、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困境與突破等問題積極提問,楊老師結合自身經(jīng)歷,耐心地一一解答。從他的講述中,團隊成員清晰地理清了繩編非遺的文化脈絡,也深刻認識到傳承這一技藝,就是在守護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與靈魂。
隨后,楊老師現(xiàn)場演示平結、十字結、吉祥結等基礎技法。只見五彩繩線在他手中靈活翻轉、纏繞,仿佛被賦予了生命,不一會兒,一個個精致規(guī)整的繩結就制作完成了。團隊成員圍在四周,緊緊盯著老師的雙手,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還不時提出“繩結松緊怎么把控”“色彩搭配有什么講究”等問題。楊老師放慢動作,細致地拆解步驟,用通俗易懂的講解,讓繩編技藝的奧秘逐步展現(xiàn)出來。
三、青春實踐:指尖體悟匠心,接力文化傳承
到了實操環(huán)節(jié),成員們紛紛動手嘗試。剛開始,繩線在指尖不太聽話,纏繞、打結等狀況不斷出現(xiàn),但沒有人輕易放棄。楊老師在成員中間穿梭,俯身指導,親自示范,幫助大家理順繩線、糾正手法。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成員們逐漸熟練起來,從一開始艱難地編織簡單繩結,到后來能較為熟練地完成基礎造型。在指尖的摩挲中,成員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繩編技藝的獨特魅力,也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背后匠人們付出的艱辛與執(zhí)著;顒蝇F(xiàn)場,成員們專注的神情、楊老師耐心指導的身影,與五彩繩線交織在一起的畫面,被相機定格,成為非遺傳承道路上珍貴的青春印記。
四、成果與展望:以青春力量,續(xù)非遺新篇
此次非遺拜訪實踐,對團隊成員來說是一場沉浸式的文化洗禮。從參觀榮譽陳列、聆聽傳承故事,到親身實踐繩編技法,每一步都讓他們與繩編非遺的距離更近。成員們不僅深入了解了繩編技藝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還在實操中領悟到非遺傳承“慢工出細活”所蘊含的堅守與溫度。
作為新時代青年,“候鳥計劃”團隊深知自己肩負的文化傳承使命。后續(xù),團隊將以校園宣講為窗口,把繩編非遺故事帶入課堂;借助線上推廣,通過短視頻、推文等形式,讓更多人領略繩編之美。他們希望憑借青春力量,讓繩編非遺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吸引大眾了解、喜愛這門技藝,助力非遺文化在新時代延續(xù)傳承脈絡、煥發(fā)出新的光彩,讓古老的繩編技藝持續(xù)傳遞生活的美好與文化的厚重。
這場與繩編非遺的相遇,讓成都理工大學“候鳥計劃”文化傳播社會實踐服務團隊對非遺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信在青年群體的接力傳承下,繩編技藝這一承載歷史記憶的文化瑰寶,將突破歲月的限制,在新時代的春風中蓬勃發(fā)展。當更多人讀懂繩編中的文化密碼,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星星之火,終將匯聚成燎原之勢,照亮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前行道路,讓非遺之美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圖為精致繩編作品(獅頭造型),置于透明展盒中,藍、粉、金三色交融,詮釋非遺技藝與藝術創(chuàng)意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