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四川省大竹縣,暑氣正濃,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化學環(huán)學院“蜀光新芽”社會實踐團的7名隊員,帶著精心準備的課程與滿腔的熱忱,走進四川省大竹縣月華鎮(zhèn)。自2025年7月25日,在為期14天的支教時光里,他們以知識為筆、以關愛為墨,為60名困境兒童勾勒出大山之外的世界,也在鄉(xiāng)村教育的實踐中,書寫了屬于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
團隊精心設計了“3+2+1”的支教架構。“3”是指基礎課程、特色課程與素質課程,旨在擴展孩子們的知識面,推進全面發(fā)展;“2”則是在實踐中走好訪,調好研,精準把握實際情況,為緩解鄉(xiāng)村教育落后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而“1”則是聯(lián)動全國各地的志愿者的力量,搭建一對一的通信渠道,不僅擴大了活動的影響力,還有效給與孩子們溫暖與陪伴,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繪“走出大山,看向世界”的美好圖景。

靶向破題,讓課堂充滿“新活力“。作為依托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這所以能源為特色的高校,由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組成的社會實踐團,他們注重發(fā)揮碳中和等特色專業(yè)方向,以青年人的目光緊緊跟隨時代發(fā)展步伐,抓住當下的重要科技發(fā)展方向,精準對接當?shù)亟逃?ldquo;信息差”與素質教育資源缺口,讓大學生身份與專業(yè)優(yōu)勢成為支教課堂的加分項。“原來“二氧化碳還能像“存糧食”一樣儲存起來?”,在《走進碳中和》的特色課堂上,孩子們面對著碳儲存裝置的演示圖發(fā)出陣陣驚嘆。在基礎課業(yè)輔導中,隊員們化身“小老師”,一對一幫孩子攻克暑假作業(yè)難題,還開設“英語角”,通過趣味對話、英文兒歌等形式,讓原本靦腆的孩子敢說、愛說;他們還帶領孩子們“云游”大學校園,填補他們對高等教育的認知空白;課余開展的藝體與科技課程更成為“爆款”,體育游園會的“兩人三足”“珠行萬里”游戲、手工課上拼裝的飛機模型、全息投影儀模型、美術課上制作的漆扇、繪制的象形文字,孩子們在學中玩,在玩中學。“這是我經(jīng)歷的最好的一次夏令營,我很喜歡“珠行萬里”活動,很刺激很有趣,還結交了很多好朋友。”,初一的小杰對夏令營的工作人員說。
走訪調研,讓幫扶“精準滴灌”。實踐團深入月華鎮(zhèn)、廟壩鎮(zhèn)的山區(qū),共計走訪了35戶困境兒童家庭。崎嶇山路上,隊員們扛著裝有書包、跳繩、繪畫工具的愛心物資,徒步數(shù)公里送到孩子家中。家訪中,他們不僅了解了鄉(xiāng)村教育的發(fā)展現(xiàn)狀,還向家長普及大學教育的重要性,幫家長與孩子搭建起“認知橋梁”。實踐團還走進中國醪糟文化博物館,探尋當?shù)?ldquo;非遺”醪糟的制作工藝,并將醪糟文化融入課堂,讓孩子們感受家鄉(xiāng)文化的魅力,也為“當?shù)禺a(chǎn)業(yè)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提供青年視角。

溫情搭橋,讓關愛傳遞“無距離”。“親愛的大學生姐姐,我好想快快長大,和你見面”。在“時空信箱”活動中,孩子稚嫩的話語讓隊員們動容。為了填補留守兒童的情感空缺,實踐團聯(lián)動25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志愿者,搭建起“一對一”書信交流通道。孩子們在信中分享夏令營的趣事、成長的煩惱,志愿者則用溫暖的文字答疑解惑、傳遞鼓勵。有的孩子在信中困惑“怎么和其他人交朋友”,志愿者結合自身經(jīng)歷給出建議;有的小朋友在信中提問“怎么提高英語水平”,大學生們充分給出自己的學習方法;有的孩子好奇“大學是如何上課的”,隊員們特意挑選校園生活照片隨信附上,讓關愛跨越山海,勾勒大山之外的模樣。

青春蛻變,在實踐中收獲“真成長”從初次站講臺的緊張,到熟練掌控課堂節(jié)奏;從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到能精準捕捉娃兒們的需求,隊員們在實踐中快速成長。“第一次走訪時,常常因為聽不懂方言而鬧笑話。”來自沈陽的隊員宇晨回憶到。除了語言溝通不便之外,團隊在實踐過程中還遇到了很多阻礙實踐繼續(xù)進行的時刻,一路走來,他們始終互相扶持,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以團隊智慧巧妙化解困難,收獲到了最美好的青春友情和最珍貴的實踐經(jīng)驗。
“臨走的時候,孩子把親手做的書簽塞給我,說‘老師謝謝您’時,我突然明白,支教不是我們單向給予,而是和孩子互相治愈。”隊員媛媛在實踐日記中寫道。14天里,隊員們不僅收獲了孩子的信任與喜愛,更對鄉(xiāng)村教育有了深刻認知。他們看到孩子每天走1小時山路上學的堅持,感受到家長對孩子教育的期盼,也更加堅定了“用青春助力鄉(xiāng)村教育”的決心。
如今,這場支教已畫上句號,但關于愛的故事仍在延續(xù)。“衷心感謝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的同學們!你們?yōu)槠?4天的愛心夏令營,為我縣困境兒童帶來了知識、歡樂與溫暖陪伴。這份真誠奉獻,我們銘記于心!”在結營時,團隊收到了未保中心主任以及全體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隊員們紛紛表示,未來將持續(xù)關注大竹縣兒童成長,把支教的收獲轉化為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青春力量。
“用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蜀光新芽”的隊員們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蜀光”雖微,足以照亮前行之路;“新芽”雖小,終將長成參天大樹。那些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的夢想種子,終將在知識的澆灌下,長成參天大樹;而這段扎根鄉(xiāng)村的實踐經(jīng)歷,也將成為青年學子人生中最珍貴的“成長勛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