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7月11日凌晨三時,四川省宜賓市高縣慶符鎮(zhèn)南廣河畔,泥土與火焰仍在進行一場古老的密謀。當城市沉入夢境,66歲的非遺傳承人黃丙學已俯身向窯。此刻,西華大學“高縣尋脈·煥新傳承”實踐團的成員們正見證著這份執(zhí)著——他將畢生歲月投入灼熱的窯火,用慶符鎮(zhèn)特有的砂鍋泥土,續(xù)寫著承襲千年陶藝傳統(tǒng)的高縣土火鍋密碼。這份活態(tài)遺產(chǎn),正以最原始的方式,在“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的尋訪中,向年輕學子們展示著對抗工業(yè)時代速朽的韌性。
圖為黃丙學在燒制過程往窯內(nèi)添煤。唐銳 供圖
【壹·星火】窯膛內(nèi)壁泛著暗紅色的光,像一塊正在呼吸的赤玉。黃丙學添柴的手勢帶著某種儀式感,這是46年光陰淬煉出的肌肉記憶。1979年的某個清晨,當年輕的學徒第一次觸摸到溫潤的熟泥時,命運的齒輪已然轉(zhuǎn)動。"白天窯火會鬧脾氣"老師傅笑著抹去額前汗珠,火光在他皺紋里投下流動的金線。那些需要仰仗星月時辰的古老智慧,此刻仍在精準調(diào)控著泥坯的生死蛻變。
【貳·凝華】旋轉(zhuǎn)的坯盤上,泥土正在獲得新生。陶藝傳承人黃丙學的手指如撫琴般游走,將混沌的泥團馴服成器。這道工序看似只是簡單的圓弧曲線,實則需要制作者調(diào)動全身肌肉完成精妙制衡。黃丙學舉起一塊赭紅色的泥坯,陽光穿透時竟顯出琥珀般的通透。他介紹道,這種特殊的泥料是“沉積巖層與地下水的千年私語”,是大地賜予慶符鎮(zhèn)的獨有印記,“國外實驗室也復刻不出的配方”。當鐵鍋銅釜在廚灶間叮當作響時,當?shù)厝苏J為,唯有這方土陶能讓食材完成從物理變化到化學反應(yīng)的完美躍遷。
【叁·鑄心】工作間墻上的獎狀泛著微光,像一排沉默的勛章。2010年獲得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認證,為這項技藝帶來的不僅是榮譽,更讓瀕危的窯火重獲生機。陶藝傳承人黃丙學表示,新廠房計劃安裝現(xiàn)代控溫系統(tǒng)。他的目光中仿佛躍動著兩簇火苗,一簇映射著傳統(tǒng)柴窯的熾熱,一簇映照著政策扶持帶來的希望。在黃丙學看來,技藝傳承從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而是讓古老基因融入當代土壤,煥發(fā)新的生命力。那些被央視鏡頭記錄下的拉坯瞬間,那些在非遺展會上引發(fā)的贊嘆,都印證著這項傳統(tǒng)技藝在當下的蓬勃脈動。
圖為土火鍋剛好燒制完成準備出窯。唐銳 供圖
【肆·傳燈】黃昏的窯場沐浴在金色光線中,宛如一個天然劇場。陶藝傳承人黃丙學的身影在蒸騰的熱浪里微微搖曳。他正在示范最關(guān)鍵的“淬火”工序:燒至白熾的陶器需經(jīng)歷瞬間降溫。黃丙學指出,這個過程如同技藝傳承本身,必須經(jīng)受住時代驟變的考驗。“要找到真心喜歡的孩子啊”,他的嘆息聲混著木炭爆裂的脆響。不遠處,新制的土火鍋坯體正在陰干,它們將在某個凌晨被送入窯膛,完成從泥土到容器的蛻變。此情此景,令人聯(lián)想到一個文明的隱喻:人類如同被歷史之火鍛造的容器,既承載著過往,也孕育著未來。
圖為“高縣尋脈 煥新傳承”實踐團采訪黃丙學。唐銳 供圖
【伍·定格】實踐團的鏡頭最終定格在窯口:那里既有即將熄滅的炭火余燼,也有等待點燃的新柴。這或許是非遺傳承最真實的寫照——它并非博物館里供人瞻仰的靜態(tài)標本,而是一簇永遠處于“正在生成”狀態(tài)的活火。當觀者觸摸那些凹凸有致的陶紋時,指尖仿佛劃過千年時光雕刻的等高線。
圖為“高縣尋脈 煥新傳承”實踐團參觀土火鍋土培制作。唐銳 供圖
【終章】返程時晨霧初散,南廣河水泛著細碎銀光。實踐團成員指尖仍殘留著泥土的溫度,仿佛封存了一截凝固的火焰。46年光陰足以讓青年成長為傳奇,但陶藝傳承人黃丙學仍在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那些漢代陶匠便已熟悉的動作——揉泥、制坯、觀火、成器。在這個追求倍速的時代,黃丙學選擇用一生詮釋“慢”的哲學真諦。實踐團成員們希望成為傳火者,將這束穿越千年的技藝之光帶回更廣闊的天地,傳遞黃丙學常說的信念:只要真心接力,窯火必將在新時代里灼灼不息。“高縣尋脈·煥新傳承”實踐團此行,以青春步履丈量鄉(xiāng)土,以赤子之心守護文脈。
通訊員袁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