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待了兩年,我換過整整五把傘,平均每學期就得‘更新’一把——這里的風,簡直是我大學生活里最‘強勢’的存在。”來自陜西的我談及在南昌的生活,開篇便離不開那股讓人印象深刻的風。
在我的記憶里,南昌的風從沒有“溫和”的模樣。每當風來,“呼呼”的聲響裹挾著力量席卷而來,仿佛在宣告自己的“主宰地位”,尋常雨傘在它面前根本不堪一擊。“被吹翻傘骨都是小事,有時候風來得太急,整把傘直接被掀成‘喇叭花’,手都攥不住。”我回憶到。有次下雨天趕去上課,剛走出宿舍樓,傘就被狂風擰成了變形的模樣,最后只能抱著壞掉的傘,在雨里小跑,現(xiàn)在想起來還覺得又好笑又無奈。
而最讓我難忘的,是南昌的夜晚“妖風”。“那聲音特別瘆人,像鬼嚎似的,突然就刮起來,一點預(yù)兆都沒有,消失得也快,根本捉摸不定。”我說,有好幾次深夜被風聲驚醒,躺在床上睜著眼睛聽著窗外的聲響,總?cè)滩蛔?ldquo;陽臺的玻璃會不會被吹碎”“窗外的晾衣繩會不會被刮斷”,翻來覆去好久才能重新睡著。
如今兩年已經(jīng)過去,我也早已習慣了與風相伴的日子。雖然換傘的頻率成了朋友間的笑談,雖然偶爾還是會被深夜的風聲擾了睡意,但這些與風相關(guān)的小插曲,反倒成了我在南昌最獨特的記憶。剛開始覺得風很麻煩,現(xiàn)在倒覺得,沒有這股風,南昌在我心里反而少了點味道。未來無論走到哪里,想起在南昌的青春,一定會記得那些被風吹亂的頭發(fā)、被吹壞的傘,還有那個在風里哭笑不得,卻慢慢愛上這座城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