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炬燃光 紅韻傳薪”社會實踐隊隊員
7月12日下午,為深入了解近代中國海防發(fā)展歷程,筑牢國家安全防線,懷著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山東大學藥學院”思炬燃光 紅韻傳薪“社會實踐隊隊員王凱走進了煙臺東炮臺這座承載著百年風云變幻的軍事遺跡。
東炮臺地處煙臺市中心的濱海北路,三面臨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它西與煙臺山相望,北可眺芝罘島,宛如一位威嚴的守衛(wèi),扼守著渤海灣的重要門戶。炮臺所在的巋岱山海拔25米,雖不高大,卻因其戰(zhàn)略位置而顯得尤為重要。
東炮臺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間,作為海防重鎮(zhèn),見證了無數(shù)歷史風云。到了清末,洋務大臣李鴻章看中了這里的地理優(yōu)勢,奏請光緒皇帝,斥資100萬兩白銀擴建炮臺。德國技師督造的炮臺,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克虜伯大炮,成為中西合璧的軍事建筑典范。炮臺的石墻用鐵件連接,堅固程度不亞于現(xiàn)代的鋼筋混凝土,門洞、房頂均為石劵結構,厚實的石壁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防御之嚴密。
步入展室,那些布滿銹跡的炮彈、珍貴的出土文物,以及煙臺海軍學堂的老照片,悄然間勾勒出過往的輪廓。煙臺海軍學堂創(chuàng)建于1903年,是我國近代航海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學堂的第一任校長是冰心的父親謝葆璋,冰心曾在這里度過童年,稱煙臺為“靈魂的故鄉(xiāng)”。展廳內的雕塑和照片,再現(xiàn)了當年官兵的生活場景,仿佛時光倒流,讓我們得以窺見那段崢嶸歲月。
參觀東炮臺,不僅是一次歷史的回眸,更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那些斑駁的炮臺、銹蝕的炮彈,都在警示我們:落后就要挨打。實踐隊隊員王凱表示,今天的我們,更應該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發(fā)憤圖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社會實踐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