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日月如梭,朝代更迭,古今多少事,只留一處老墻、幾件舊物來訴說。然而,博物館里陳列的展品,多少人只是走馬觀花而不解其意?御街的黑瓦白墻,誰又能透過它呼喚歷史的哀愁?傳聲,方能傳承。
2025年7月至8月,杭州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文脈尋根”地域文化課程開發(fā)實踐團隊,前往杭州博物館進行授課,與學生們共探文物奧秘,回顧城市記憶。本次實踐共收集600余份調查問卷,深入訪談人數達到80余人,走訪相關歷史遺址30余處,為課程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團隊組織了“掌柜一天,回溯千年”與“汗青·杭城人物志”兩個系列課程,共進行四次授課,向近百名學生講述文物知識,宣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一、探查文物,深入歷史尋根溯源
在開始正式的授課前,團隊通過發(fā)放問卷,向中小學教師了解歷史授課情況。同時,團隊走訪了清河坊、御街、杭州博物館等地,詢問相關工作人員有關歷史文物、建筑方面的知識,為挖掘文物價值,講好歷史故事做準備。
在進行“掌柜一天,回溯千年”系列課程之前,實踐團隊對課程方案進行了多次改進。考慮到授課對象多為小學生,團隊刪減了過多的文字和專業(yè)化的名詞,增添了更多的口語化內容和富有趣味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寓教于樂,讓學生們聽得輕松,學得開心。
圖為志愿者正在授課。馬莉 供圖
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將PPT上的知識與現實的文物相聯系,團隊在課程里加入了有趣的“尋寶”環(huán)節(jié)。臨近宣講日期,團隊對杭州博物館進行多次“踩點”,確定“寶物”的位置,根據距離等進行估算,對課程各環(huán)節(jié)的時間進行預調整,為尋寶游戲做好準備。
而在對“汗青·杭城人物志”系列課程進行準備時,由于此次課程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更多、更繁瑣,團隊也對需要準備的材料進行了多次調整。“課前,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忙著準備課程所需的物料,將畫筆、紙片、貼紙整齊地擺放在桌上,再調試設備、檢查流程。”成員季遇說道,“我很期待這堂將語文、歷史與杭城文化相結合的課程能呈現出別樣的精彩。”
二、巧設環(huán)節(jié),助力學生玩中促學
本次實踐采取了多種互動形式,包括情景式教學、設置“尋寶環(huán)節(jié)”、學生自主設計錢幣、繪制人物圖譜等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在這些有趣的環(huán)節(jié)里,對課程內容的吸收程度加深,增進了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也對杭城歷史有了更為深厚的興趣。
在“掌柜一天”錢幣篇課程中,團隊成員們用一個精心制作的小視頻和故事導入,引導孩子們走入“小掌柜”的情境當中,按照時間線引導孩子們依次走進戰(zhàn)國、南宋、明朝、中華民國,探索當時的錢幣,并配以生動的解說。“了解了古代的各種錢幣之后,我們組織小朋友們分組進入杭州博物館展廳進行錢幣“解密尋寶游戲”。每個小組被分到3張謎題紙,最快找到相應館藏的隊伍獲勝。”成員張翠凌提到,“小朋友們躍躍欲試,熱情洋溢,很快就找到了館藏。”
除了用情景式教學與“尋寶”環(huán)節(jié)增進學生對文物知識的理解,團隊還引入了自主設計的模式,通過引導孩子們自主設計錢幣、制作人物卡片,幫助他們鞏固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杭城人物志”的文天祥篇里,有的孩子畫下了文天祥的畫像,有的則摘抄了詩句,每一份作品都充滿了童真與敬意,也展現了孩子們對課程的不同思考。
圖為志愿者協(xié)助學生回答問題。季遇供圖
“一個小女孩畫的畫特別棒,他們組在人物知識卡片展示環(huán)節(jié)把文天祥從御街游街到囚車過街的跌宕一生、南宋的歷史變故都體現了出來,能看出他們確實吸收了課堂內容。” 成員季遇這樣講道,但她也發(fā)現,小組合作時,有的組里能力強的孩子會忽略較弱的同學,需要加強團隊合作的引導。
三、多維轉化,播撒傳統(tǒng)文化之種
兩個月來,實踐團隊共計產出互動課程微推為10余篇,圖文、組圖類稿件20余篇,以多元形式向全社會宣傳杭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述杭城歷史故事。有家長表示,課程介紹了杭州的歷史人物,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杭州歷史。同時,她給課程中的第一人稱代入的模式“打了好評”,認為這種模式對學生吸收課程知識有著匪淺的作用。不過,也有家長表示“雖然學員組隊、課程設計分享的環(huán)節(jié)很好”但是“講解的知識內容有點簡單,需要更豐富一點”。團隊也會吸取經驗教訓,探索更多元的授課模式,講述更深刻的杭城歷史,喚醒更深遠的時代記憶。
傳播文物聲音,傳承歷史文化,“文脈尋根”實踐團隊將繼續(xù)深耕杭城歷史,不斷前行。
(通訊員 張杭沁 姚天悅 張秦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