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積極響應團中央關于組織大學生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的號召,近日,渤海大學組建“紅史尋跡隊”走進連中華工學會舊址。在這座鐫刻著工人運動記憶的紅色地標中,開啟了一場沉浸式的黨史學習與精神傳承之旅,深入學習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工人運動的光輝歷史,感悟革命先輩在艱苦歲月中鑄就的紅色精神。
圖為團隊成員和講解員合照
響應號召赴紅跡百年舊址載青史
此次實踐活動以“紅史尋跡憶初心,青春篤行擔使命”為主題,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作為東北地區(qū)工人運動的重要發(fā)源地,成為青年學子觸摸紅色記憶的核心陣地。這座承載著工人階級革命記憶的紅色建筑,雖歷經時代更迭仍保留著厚重的歷史底蘊——1998年10月29日,為保護這一珍貴紅色遺產,舊址由原址自西向東遷移92米后依原貌重建,完整留存了工人階級早期奮斗的歷史見證。
作為東北地區(qū)建立最早、最先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團體,也是大連地區(qū)最早的產業(yè)工人市級工會組織,大連中華工學會于1923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彼時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工人階級深受三重壓迫,學會的成立如曙光劃破黑暗,為迷茫的工人階級指明了團結抗爭的方向。院內紅色石碑上“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的金色大字莊重醒目,無聲訴說著光榮過往:1963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后成為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
圖為院內講述舊址的石碑
實物訴史礪使命,學子共鳴悟初心
活動當天,“紅史尋跡隊”隊員在講解員帶領下開啟紅色歷史的深度探尋。講解員身著整潔的衣服,胸前佩戴黨徽,以飽含深情的語調追溯歷史:“1923年,工人們在破舊廠房角落、昏暗宿舍秘密集會,召開第一次代表會議,用堅定信念點燃東北工人運動火種。”隨著講解深入,隊員們的目光落在展廳墻上的早期成員合影上,照片中衣著樸素的工人眼神里透著不屈的光芒,讓大家直觀感受到革命先輩堅守初心的精神力量。
展廳內,實物展品讓歷史變得觸手可及:銹跡斑斑的鐵錘錘頭磨損清晰,這是1926年“福紡”紗廠工人大罷工時,工人們筑成“人墻”的見證;幾份毛筆書寫的傳單原稿雖紙張泛黃,但“工友們,團結起來!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字跡遒勁有力,字里行間滿是工人階級的吶喊。談及“福紡”罷工這一里程碑事件,講解員聲音激昂:“1926年4月27日,近千名工人不堪日本資本家壓迫罷工,面對軍警鎮(zhèn)壓和領袖被捕始終未退縮,堅持百日終獲勝利,被永久載入中國工人運動史冊。”
參觀過程中,隊員們不時駐足凝視展品細節(jié),認真記錄講解內容,并不時與講解員互動交流。“當時工人們如何在嚴密監(jiān)控下傳遞消息?”“罷工勝利后生活有哪些改善?”面對提問,講解員耐心解答,還分享了史料中未詳述的斗爭小故事。當聽到罷工領袖在獄中仍堅持革命宣傳、鼓勵難友永不放棄時,隊員們眼中泛起感動淚光。
“課本上的歷史突然鮮活起來,工人們在溫飽難繼、生命受威脅時仍團結抗爭,這種精神太震撼了。”一名隊員在筆記中寫道。另一名隊員表示:“看到真實鐵錘、傳單,聽到鮮活故事,才真正理解‘團結就是力量’的深意。”參觀結束后,隊員們在舊址前廣場交流分享,紛紛表示將銘記工人階級奮斗歷程,把紅色精神融入日常學習生活。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舊址聽講解員講解的照片
實踐落幕意未盡,紅色征程再揚帆
對“紅史尋跡隊”隊員而言,此次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紅色精神洗禮,更是一場觸及靈魂的愛國主義教育;顒幼屒嗄陮W子近距離觸摸歷史溫度,真切感受工人階級在黨的領導下為民族解放和權益奮斗的信念,更直觀理解紅色精神內涵——那是面對壓迫的不屈、團結互助的奉獻、為信念犧牲的執(zhí)著。
夕陽西下,隊員們踏上返程,大連中華工學會舊址在暮色中更顯莊重,革命精神的紅色已融入隊員心中。此次實踐雖落幕,但追尋紅色足跡、傳承愛國精神的征程才剛剛開始。正如隊員們在總結中所寫:“將帶著紅色力量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讓紅色精神在青春傳承中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為實現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圖為團隊成員和講解員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