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海洋大學(xué)“語振金聲”推普助興實踐隊的隊員們走進(jìn)烏魯木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館,在布藝、霓裳、石畫、剪紙、陶藝與馬文化的交融中,觸摸非遺傳承的溫度,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更在語言互通的交流里,體會到普通話作為文化傳播橋梁的重要意義。
展館內(nèi),色彩明快的布藝娃娃率先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傳承人用流利的普通話介紹,這些娃娃的造型源自新疆各民族的生活場景,從服飾紋樣到神態(tài)表情,都藏著老一輩手藝人對生活的熱愛。“你看這個娃娃的帽子,繡著哈薩克族的傳統(tǒng)花紋,寓意著平安吉祥。”傳承人邊演示針法邊講解。
移步“絲路霓裳”展區(qū),一件件融合了多民族特色的服飾如畫卷般展開。從艾德萊斯綢的靈動紋樣到刺繡工藝的細(xì)膩針法,每一寸面料都訴說著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史。“這件嫁衣結(jié)合了維吾爾族的盤扣和漢族的蘇繡,是各民族文化互鑒的見證。”傳承人笑著說。隊員們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正是因為有了共同的語言,這些服飾背后的歷史故事才能更清晰地傳遞,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念通過服飾文化深入人心。
石頭畫展區(qū)里,普通的戈壁石在匠人筆下變身為承載地域記憶的藝術(shù)品。有的石頭上畫著草原上的羊群,有的描繪著沙漠中的胡楊,粗獷的線條里滿是新疆大地的磅礴氣勢。“我們用本地的石頭作畫,既節(jié)約材料,又能讓更多人了解新疆的自然風(fēng)貌。”工作人員用普通話向隊員們介紹創(chuàng)作理念。隊員們意識到,當(dāng)這些石頭畫通過普通話解說走進(jìn)更廣闊的視野,新疆的地域文化也隨之跨越山川,被更多人看見。
馬文化館里,馬具、馬鞍、與馬相關(guān)的繪畫和傳說,勾勒出新疆各民族與馬相依相伴的歷史。“馬在我們的文化里是勇敢、忠誠的象征,這些馬鞍上的雕花,每一處都有講究。”傳承人指著一件百年馬鞍介紹道。隊員們認(rèn)真聆聽,并用普通話向周圍的參觀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大家深刻體會到,普通話不僅讓各民族的文化故事得以傳播,更讓其中蘊含的精神力量成為激勵大家共同前進(jìn)的動力。
此次參觀不僅讓大家近距離感受了非遺的魅力,更讓“語振金聲”實踐隊對推普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推廣普通話,不僅是語言的互通,更是文化的橋梁、心靈的紐帶。未來,實踐隊將繼續(xù)以青春之力,讓普通話成為傳承非遺、傳播中華文化的有力工具,讓更多人在語言相通中,讀懂非遺背后的文化密碼,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團(tuán)隊名稱:中國海洋大學(xué)“語振金聲”推普助興實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