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曲阜師范大學“星星的孩子”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帶著一沓沓彩紙、鋒利的剪刀和圖案模板,走進了山東省兒童活動中心,一場以“剪紙里的中國故事”為主題的傳統(tǒng)文化體驗活動在此拉開帷幕。30余名小朋友圍坐成圈,看著志愿者手中紅、黃、藍三色的彩紙在指尖翻飛,眼神里滿是期待。
活動伊始,志愿者李老師先展示了提前準備的剪紙作品: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寓意吉祥的福字紋樣,還有展現(xiàn)傳統(tǒng)節(jié)日場景的窗花。“這些漂亮的圖案,都是用剪刀在紙上‘畫’出來的哦!”她邊說邊拿起一張紅紙,寥寥數(shù)剪就剪出了一只展翅的蝴蝶,引得孩子們發(fā)出陣陣歡呼。本次活動旨在通過手把手教學,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剪紙這門非遺技藝的魅力,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分發(fā)材料時,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拿起彩紙和剪刀?紤]到年齡差異,志愿者們準備了難易不同的模板:低年級的小朋友從簡單的對稱圖案入手,比如五角星、小花朵;高年級的則挑戰(zhàn)更復雜的生肖造型。“剪的時候要沿著線條慢慢走,像小螞蟻搬家一樣一步一步來。”志愿者王同學蹲在7歲的樂樂身邊,握著他的手示范如何轉彎,“你看,這里輕輕轉個彎,小兔子的耳朵就更圓啦。”樂樂起初總把紙剪破,急得直皺眉,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導下,終于剪出了一只歪歪扭扭卻充滿童趣的小兔子,舉起來興奮地說:“我也會剪紙啦!”
為了讓孩子們在動手之余了解剪紙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活動特意加入了“剪紙故事匯”環(huán)節(jié)。志愿者播放了剪紙藝術的起源動畫,講解不同圖案的寓意:“大家剪的福字倒過來,就是‘福到’的意思;魚的圖案呢,象征著年年有余。”孩子們聽得入了迷,有的還拿起自己的作品追問:“那我剪的這只老虎,是不是代表勇敢呀?”
此次活動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更讓他們在指尖的翻飛中觸摸到了非遺文化的溫度。志愿者們用簡單的工具搭建起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橋梁,讓孩子們在歡笑與實踐中了解剪紙、愛上傳統(tǒng),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在童心深處悄然發(fā)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