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霞路軼事
古龍舒,老城區(qū)有條路,路牌上“飛霞路"三字特醒目,怪中聽的名。
改造后的路啊,煥然一新,全身藏青。多像個術后出院的人。頭頂大梅河、立足小東門,與中大、鼓樓街平行;比大黌巷年輕。
無人機升空,開機航拍:飛霞路躺在成蔭綠樹下像根扁擔——北頭挑著“一中橋"和“今日書城”;南頭扁擔繩悠進飛霞名居小區(qū),老遠老遠……中間擔在西面龍頭塔,東邊飛霞公園。忒得勁啊,左膀右臂!四百多歲古塔仍英姿從容;年輕的公園乃是縣城小逍遙景。
唯獨,幾間店鋪北側的一段“老墻"大煞風景,酷似帥哥歪系條破爛領巾……
跳轉點按快進鍵,視頻適速拍攝體育場:老體育場經過一番美體、美容后,活力四射,瞧不出一點兒她已七十高齡。
對接史料,回顧她誕生,完全可以與老舍先生筆下的《龍須溝》相提并論:解放之初這兒是城中一塊荒草灘;更是堵在城中居民心口心病——污水橫流,雜草叢生,一坨坨牛屎豬糞,還有幾座無主墳。陰雨蚊蠅滋生,日曬臭氣熏天……
新政府一聲號令,涌進各路大軍……“嗨啦,嗨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開紅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新中國最早在民眾口中傳唱的新歌,此起彼落;自編的勞動號子、夯歌一陣高過一陣。龍舒兒女們建設新中國、新家鄉(xiāng)的激情從這兒找到了出口,噴薄而發(fā)……經過上萬計的勞動付出,田徑場初俱雛形……
在這兒除舉辦過多屆體育賽事外,還召開過多少回“萬人大會”——萬人誓師動員大會;萬人公審公判大會;萬人聲討抗議帝國主義大會。會后別提多過癮!
那時的我,還是個小學生。多年后我發(fā)過一篇網文《難忘一小,你所不知道的故事》,講述了四年級班主任在全縣運動會上奪得女子標槍冠軍。(把耳朵湊近點,只對你一個人講)她叫黃琳,是北京體院留校生,回舒休產假,臨時代課……
而另一樁黃家三姐弟,沒什么秘密,可以大聲講:弟弟黃香生就在該體育場打破“省少年60米紀錄”,姐姐黃學芳、黃學芬成為體育院校特招生。黃香生后來在全省運動會上奪取該項目第一,并創(chuàng)新的省紀錄,獎狀在辦公室墻上掛了多少個學年秋春……
本人體育不咋的,然而也在此通過、達標“少年勞衛(wèi)制”,至今還保留著小本本。
講述飛霞路軼事,不得不提路邊近鄰——“飛霞農貿市場”,三次歷史遷址:上世紀五十年代自然形成于中大街街面上;六十年代被“打辦室”攆到(舊時)文化廣場;七十年代被“市場執(zhí)法"趕下到農場大田里。真是命運多舛!然而它卻是縣城建成最早、占地規(guī)模最大、功能最全與市民息息相關的農貿市場。隨著城區(qū)排澇、排污系統(tǒng)工程完善,改變了早先十暴(雨)九淹……
飛霞路軼事至此似乎該道“再見”,怎么能呢?
細心的讀者一定還關心著路西的那段飽經風霜,危機四起,遍體鱗傷的“老墻”。
很幸運,老墻遇上了“老管”。
老墻不是墻,是老城墻根護坡石擺;老管不姓管,姓張名德保,是名軍轉干老兵,“老管”是昵稱。危墻經歷老管一個秋冬的奔走呼叫無果后,“危墻隱患”報告直捅“市長熱線”。市長很重視,批示“公共安全重于泰山”,指示縣長親力親辦……
縣長組織相關部門協(xié)同作業(yè):深鉆取十多米巖芯,勘探地質、研究方案……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加固與美化結合,為飛霞路再添文化風景線……
看今朝共建文明縣城,共享縣城文明!
校園文學推薦
- 老人
- 這篇小說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上海街頭一位老人的孤獨身影。小說巧妙地利用繁華都市與老人孤獨身影的對比,突顯了老人的獨特性和內心的滄
- 07-31
- 愛在春天里
- 春風夾雜春雨,沐浴千年前的美麗
- 07-30
- 今天,明天
- 曾經痛過的回憶,好像就在眼前
- 07-30
- 風居住的街道
- 夢中的青荷,微微搖曳,搖晃著時光唱的歌。
- 07-30